
社區工作人員上門為社區70歲以上的老人發放“壽星卡”。 “大姨,這是咱們社區自己制作的‘連心卡’,上面有網格員電話,以后有什么事可以打電話。”“師傅,這個卡片您收好,身體不舒服您就打上面的電話找我。”……當一張張“連心卡”送到平定縣西城評梅社區的居民手中,居民們紛紛豎起大拇指,“點贊”社區細致周到的服務。 在評梅社區,新時代文明實踐站的志愿者們對居民的大小事都了如指掌:誰家米面快吃完了,誰家老人需要買藥……這些瑣碎日常,他們都記在心里、落在紙上。 “有這張卡,心里就踏實多了。”74歲的郝愛魚老人總是小心翼翼地把一張銀色小卡片放在貼身口袋里,每次拿出卡片,她都忍不住向鄰里夸贊。這是評梅社區發給孤寡老人和70歲以上老人的“壽星卡”。 5年前,郝愛魚老人因腦出血癱瘓在床,子女遠在外地打工,77歲的老伴照顧起來力不從心。自從有了“壽星卡”,24小時服務熱線隨時響應需求。志愿者定期上門,為老人理發、義診、打掃衛生,還細致監測血壓血糖。 “老人身體健康時積極參與社區活動,患病后卻情緒低落。”評梅社區黨委書記、居委會主任耿昇花說,“我們既要關注老人的身體健康,也要想辦法幫助老人恢復積極樂觀的心態。” 近年來,評梅社區以和諧社區建設為目標,不斷創新活動載體,打造志愿服務品牌,積極為轄區內特殊人群提供各種貼心服務,建立服務臺賬。在此過程中,社區志愿者發現,轄區內孤寡老人、留守兒童、殘障人士、失業人員、孕期婦女等群體體量較大,普惠性志愿服務難以做到全覆蓋。于是,社區采用“量體裁衣”法精準識別和幫扶,打造“五彩連心卡”志愿服務項目。 “五彩連心卡”志愿服務項目是評梅社區著眼轄區內特殊人群,以五種顏色區分五類人群,每張卡片代表著一種服務項目。銀色“壽星卡”面向社區70歲以上人群和孤寡老人,提供送醫上門、家庭保潔、生活保障等服務;橙色“特群卡”,面向殘疾人及其家庭,提供免費代繳水電費、代購物品和享受相關公共服務費用減免的優惠服務;紅色“幫扶卡”,面向下崗失業人員和困難家庭,提供免費就業指導、技能培訓、職業介紹等服務;金色“春蕾卡”,面向社區少年兒童特別是留守兒童,提供免費參加社區寒暑假和節假日舉辦的活動等服務;粉色“愛心卡”,面向社區女性和所有育齡婦女,提供免費健康檢查等多項特色服務。 這些卡片可謂“麻雀雖小,五臟俱全”,卡片上印有持卡人聯系方式、網格員信息及服務內容等重要信息,確保居民在需要幫助時能迅速得到社區的服務支持。網格員在上門發放“連心卡”的同時與居民面對面交流,了解他們的需求與困難,認真記錄每一份反饋信息,為后續提供更精準、貼心的服務奠定基礎。 為確保每張卡都能發揮作用,社區將轄區劃分為12個網格,每個網格有對應的網格員負責第一時間掌握持卡人動態,并根據需要有針對性地給予幫助。此外,社區建立了由社區工作人員、蒲公英志愿服務隊隊員、社區黨員和居民等組成的志愿者服務隊伍,居民只要撥打“連心卡”上的服務電話,就會有專人提供服務。 志愿服務項目實施以來,社區開展銀色“壽星卡”活動12次,服務82人;開展金色“春蕾卡”活動8次,服務106人;開展橙色“特群卡”活動12次,服務68人;開展紅色“幫扶卡”活動6次,服務45人;開展粉色“愛心卡”活動9次,服務125人……這些實實在在的數據背后,是一個個溫暖人心的故事,是居民們臉上洋溢的幸福笑容。 巴掌大的“連心卡”,恰似一根紅線,一端系著居民對美好生活的期盼,一端牽著社區為民服務的初心,在街頭巷尾織出一張覆蓋老弱婦幼、兜住急難愁盼的“暖心網”。“一卡在手,萬事不愁”這句居民們口口相傳的話語,正是對評梅社區“五彩連心卡”志愿服務項目最生動的詮釋。 從一張張卡片,到如今“哪里有呼聲,哪里就有黨組織回聲;哪里有需求,哪里就有志愿服務”的社區治理模式,“五色連心卡”成為評梅社區主題特色服務活動的載體,真正做到“民思我想、民困我解、民呼我應”。“社區工作‘實打實’,才能換來居民與我們的‘心貼心’,帶著感情、帶著責任,把群眾關切的事始終放在心上、抓在手上,才能將問題‘把準脈’,把群眾關心的事情辦到群眾心坎上。”耿昇花說。范佳鈺/文 張澤慧/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