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聚焦
擱置兩年半 車棚充電樁終落地
“現在充電方便又安全,再也不用從樓上拉電線下來了。”5月26日,北大街街道中心廣場社區七一小區居民王榮華高興地說,充電樁投入使用后,不僅有效解決了“飛線充電”的安全隱患,還為居民的生活提供便利。

圖為七一小區搭建完成的車棚。
今年4月初,七一小區擱置長達兩年半的車棚搭建項目,終于完成施工并投入使用。而這一成果的背后,是社區、居民代表歷經數十次協商,成功化解分歧、達成共識的生動實踐。
近年來,隨著小區內電動車數量不斷攀升,為解決“飛線充電”帶來的安全隱患,小區不少居民提出了在空地搭建車棚并安裝充電樁的想法。然而,中心廣場社區在征詢住戶意見時,小區2號樓2 樓的趙先生明確表示反對。他擔憂車棚搭建后,樓下噪音會影響家人休息,同時擔心存在安全風險。因未取得全體住戶同意,該項目不得不暫時擱置。
此后兩年多時間里,社區多次組織居民代表座談會,試圖幫助大家推動問題解決。但由于趙先生態度堅決,協商一度陷入僵局。“我們理解住戶的擔憂,但車棚的搭建和充電樁安裝是關乎全體居民安全與便利的大事,不能因一人反對就無限期拖延。”中心廣場社區黨委書記、主任翟曉琳坦言。
轉機出現在今年年初。居民代表再一次找到社區,決定重啟充電樁安裝項目。小區物管會聯合社區,對趙先生進行多次上門溝通,并邀請專業人員為他詳細解釋車棚的安全保障方案。同時,為最大限度降低對趙先生家的影響,施工團隊重新規劃安裝位置,將車棚向前移動兩米。
此外,其他住戶也紛紛表示,愿意共同維護車棚周邊環境,避免因使用不當引發安全事故。經過溝通協商,趙先生終于放下擔憂,在同意書上簽字。今年年初,車棚正式開工建設,經過兩個月的施工,12個充電樁順利安裝完成。
記者在采訪中發現,小區環境“升級”過程中,本是提升居民幸福感的改造項目總因為“不同的聲音”一拖再拖。如何在便民與空間取得平衡成為不少小區的共性難題。
社區探索
協商議事解難題 小區有了新模樣
破舊花池改為健身場地、室外污水排水系統優化、小區內道路翻新……南山路街道南深溝社區圍繞眾北小區1-5號樓改造,開展了一系列協商議事活動,通過傾聽民意、整合訴求、多方協作,讓老舊小區改造工程穩步推進。

圖為改造后的眾北小區1-5號樓。
改造前,眾北小區存在基礎建設老舊、配套設施落后、公共區域亟待優化等問題。為確保改造貼合居民實際需求,社區利用“有事來商量”協商議事平臺,召集施工方和居民代表座談,深入了解居民的意愿和訴求。從道路修繕到設施增設,從綠化調整到安全保障,居民們暢所欲言,為改造項目規劃提供了重要參考。
在整合居民訴求階段,小區內破舊花池的處理成為一大焦點。社區多次入戶征集意見,并反復召開協商議事會,最終在社區、施工方和居民多方見證下,拆除破舊花池。
該場地鋪設植草磚,劃分停車位并安裝健身器材,既消除了安全隱患,又滿足了居民停車和休閑娛樂的需求。
施工單位進駐后,不少居民主動參與到監督工作中。老住戶劉彬說出了大家的擔憂:“改造設計看著挺好,就怕實際效果打折扣。”于是,他和其他居民代表義務當起“監工”,對施工質量、安全、文明施工以及信息公開等方面進行全程監督。他們積極收集居民意見,在施工方和居民之間架起溝通橋梁,發揮引導協調作用,確保改造工程高質量推進。
如今,完成改造的眾北小區讓居民們從“住有所居”邁向“住有宜居”,收獲了滿滿的幸福感。社區借助“有事來商量”議事平臺,成功破解改造中的各種難題,讓居民切實感受到黨組織就在身邊,服務就在身邊。
主持人:小漾
當老舊車棚變身充電驛站,當衛生死角化作綠地花園,小區環境“升級”本應是提升居民幸福感的暖心工程。可現實中,這些本應落地的改造項目,卻總因為個別居民的反對意見一拖再拖。一邊是居民對便利設施的迫切需求,一邊是有限空間帶來的資源爭奪,如何在便民與空間之間取得平衡?今天,就讓我們一起深入探討這道難題,看看該如何破局。
各抒己見
支持方
生活品質顯著提升
“老舊小區常存在道路坑洼、綠化缺失、設施陳舊等問題,改造后道路平整寬敞,新增健身器材、休閑廣場等設施,還有精心規劃的綠化帶,能讓居民日常散步、鍛煉、休閑更加舒適便捷。”眾北小區居民劉彬說。
作為在小區住了大半輩子的老居民,這次改造著實改到劉彬的心坎上。一方面,外立面翻新、綠化景觀升級、公共區域美化等舉措,使小區從視覺上擺脫了陳舊破敗的印象,居民在“推窗見綠、出門入園”的環境中,對社區的認同感與自豪感顯著提升。另一方面,功能性改造如適老化設施增設、無障礙通道完善、智能安防系統覆蓋等,切實回應了居民對安全、便利生活的需求,尤其是老年群體與特殊人群的生活質量改善,直接轉化為居民的幸福感。
這些變化讓他深刻體會到,小區改造改出的不僅是環境,更是實實在在的幸福生活。
鄰里和睦良性互動
王榮華在七一小區居住了二十多年,曾幾何時,樓道里堆滿舊家具,消防通道被雜物堵得水泄不通,居民們的安全感嚴重缺失。但小區改造后,這些隱患被逐一消除。
“改造過程本身促進了鄰里之間的互動。”王榮華說,在改造方案征求意見、施工監督等環節,大家通過共同參與決策、協商利益平衡,打破了以往“各自為營”的狀態,形成了“社區事務共商共治”的良性互動模式。
改造后,新增的社區廣場、共享健身場地、車棚充電樁等,為居民提供了日常交流的場所,鄰里間因共享設施使用、共同維護環境而產生更多交集。此外,社區組織的文體活動、志愿服務等,進一步強化了大家的集體歸屬感。
同時,小區外觀美化、基礎設施更新顯著提高了房屋的市場競爭力,吸引更多購房者或租戶,實現了居民生活品質與社區發展活力的同步躍升。
反對方
改造方案存在不合理
七一小區車棚一直無法推進的最終原因是車棚影響到住戶的安全,不支持的住戶趙先生對于搭建車棚可能占用公共面積并影響自家居住的安全問題,表達了他的擔憂和看法。
“方便大家停車本是好事,但是我依然擔心萬一有人順著車棚攀爬到二樓,影響到家人的安全。”趙先生表示,公共面積是大家共有的,在設計車棚和充電樁位置的同時確保避免其他安全隱患,這樣大家才能滿意。
在小區環境改造時,存在不少和趙先生有同樣觀點的居民。他們認為改造方案未充分考慮自身需求,比如增設停車位卻減少了綠化面積,或者新建的休閑設施位置不佳,離自己居住的樓棟過遠,無法真正受益。
改造期間,施工方會產生噪音、粉塵,影響居民正常休息和生活。而且道路施工可能導致出行受阻,停車困難,他們認為對日常通勤、接送孩子等帶來諸多麻煩。
后期維護責任模糊
“若缺乏完善的維護機制,新設施很快損壞且無人修理,公共區域又會變得雜亂無章,那么前期改造就失去了意義。”在居民議事過程中,眾北小區一位居民說出了自己的擔憂。
老舊小區改造的擔憂聲音中,后期維護責任歸屬不清是核心痛點之一。改造初期,政府、物業、居民多方共同推動工程落地,但鮮有方案明確設施移交后的管養責任。
在她看來,這種“重建輕管”的短視思維,實質是將改造成本轉嫁給未來。居民擔心,今日的美化工程,終將因維護缺位淪為新的“臟亂差”源頭,甚至加劇社區矛盾,使民生工程淪為“面子工程”。
網友聲音
必須夸夸小區打造的健身區域!原本雜草叢生的空地改成了“兒童樂園+老年健身區”。現在鄰里間打招呼的頻率都變高了,這種“煙火氣”才是社區該有的樣子。
——桐桐媽媽
改造后小區確實漂亮了,但適老化細節還能再提升。比如健身器材旁沒設休息椅,坡道坡度太大,對我們腿腳不便的老人不太友好。希望設計時多聽聽老年人的需求。
——明心
老舊小區改造不能只做面子工程,更要關注地下管網等隱蔽工程。建議建立改造后的長期維護機制,別讓民心工程變成短期形象工程。
——愛加班的小黃
我家小區剛完成改造,最大的感受是安全感拉滿!晚上下樓散步,路燈把小區照得透亮,夜班回家放心多了。
——小神仙
話題預告:
下期話題將關注“樓道雜物堆積怎么治”。對此,您有何看法?歡迎撥打本報熱線電話6658110或關注陽泉日報微信公眾號進行后臺留言。您還對哪些話題感興趣,也歡迎與我們交流。
顧 超文/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