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9日,《陽泉日報·晚報版》刊登了《傳統文化與本土特色相融合??巨興小學解鎖文化傳承新方式》一稿。這種“傳統文化+游戲”的創新實踐,仿佛為古老的文化基因注入青春密碼。當傳統文化脫下“厚重的典籍外衣”,換上“趣味游戲新裝”,傳承的種子便在孩子們的笑聲中悄然萌發。 長期以來,傳統文化教育常陷入誤區:或止步于古詩背誦、禮儀演示的表面,或局限于“古人如何如何”的遙遠敘事,讓孩子們覺得文化是書本里的“古董”,而非生活中的“活水”。巨興小學的探索則打破了這種隔閡。這種“游戲化轉譯”讓文化從抽象的概念變為可操作、可體驗的具體場景。 游戲的核心在于參與和創造。在這里,孩子們不再是端坐聽講的受眾,而是手持通關卡的玩家,這種角色轉換帶來的是認知深度的質變。當傳統文化成為孩子們可以“玩”的對象,他們便從文化的繼承者升級為詮釋者,這種主體性的激活,正是文化傳承的生命力所在。 這種“傳統文化+”的思維,本質是一種開放的傳承觀。文化不是凝固的過去時,而是流動的進行時。當平定砂器的紋樣出現在學生的科幻畫中,當陽泉傳統古村落的故事融入編程游戲的背景,傳統文化便在代際傳遞中完成了現代性轉化。真正的傳承,是讓孩子在傳統文化中找到與當下生活的連接點,讓古老智慧成為他們理解世界的工具。 從古籍里的文字到身邊的游戲,巨興小學的探索揭示了一個樸素真理:文化傳承不必板起面孔,當它以孩子喜歡的方式“自然發生”,便能在潤物無聲中扎根心靈。這種創新不是對傳統的消解,而是對其精神內核的創造性轉化。文化傳承的生命力,不是復刻過去的模樣,而是讓古老智慧在新一代的生命體驗中煥發新生。(顧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