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9日,城區南山路司法所組織10余名社區矯正對象在朝陽街社區所轄小區進行衛生環境整治志愿服務。短短兩小時,他們清理了20余處衛生死角,清運垃圾10余袋(見5月29日《陽泉日報·晚報版》)。這看似普通的社區服務,卻蘊含著社區矯正工作的深刻意義。 “通過實實在在的勞動,我們體會到了環境維護的重要性。”一位參與勞動的社區矯正對象這樣說道。這句話道出了公益勞動的核心價值——讓社區矯正對象在服務他人中重拾社會責任感。當他們在清理小區衛生死角時,不僅美化了社區環境,更在勞動中重新認識了自身的社會價值。這種通過雙手創造的改變,遠比單純說教更有說服力。 南山路司法所每月組織一次公益活動的做法值得點贊。正如南山路司法所所長劉霄所說,這樣的活動既能幫助社區矯正對象修復社會關系,又能培養他們的責任感。這種常態化的公益活動機制,讓矯正過程不再是冷冰冰的監管,而是充滿溫度的引導。通過持續參與社區公益服務,社區矯正對象能夠逐步重建與社會的聯系,為日后順利回歸社會打下基礎。 在勞動過程中,社區矯正對象與普通志愿者并肩服務,這種“無差別”的協作方式尤為重要。當大家都拿著同樣的工具,為同一個目標努力時,社區矯正對象感受到的是平等與尊重。這種體驗能夠有效消除他們的自卑心理,增強他們重新做人的信心。 社區矯正工作不是要把人“關”在社會之外,而是要幫助其重新融入社會。南山路司法所的做法提供了一個很好的范例:通過組織公益勞動,讓社區矯正對象在服務社會中實現自我價值,在改變環境中改變自己。這種矯正方式既維護了法律尊嚴,又體現了人文關懷。 期待更多地方能夠借鑒這樣的做法,讓社區矯正工作既有力度又有溫度。畢竟,最好的矯正不是懲罰,而是幫助迷途者找回人生的方向;最好的回歸不是簡單的“放歸”,而是通過持續的社會參與重拾生活信心。?(李俊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