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陽泉日報》報道,近日,陽泉日報社“閱讀進校園”活動走進市二十中。此次活動以“翻開晚報·打開世界”為主題,旨在為學生搭建認識家鄉、拓寬視野的橋梁,通過實踐互動深化學生認知,讓媒體生產的優質內容滋養學生成長。 普希金曾說:“書籍是人類的精神食糧。”但隨著時代發展,這句話或許應改為:“書報是人類的精神食糧。”如今,大學校園有圖書館,小學校園有圖書室,可仔細一看,書架上堆滿了書籍,報紙卻少得可憐。有人可能會問,學校不訂報嗎?訂是訂了,可訂報只是第一步,更關鍵的是報紙能否在校園廣泛普及,能否真正被師生閱讀。不少學校雖然設置了一長排櫥窗,內容豐富多彩,卻獨缺報欄。如此校園文化,顯然存在缺憾。 報紙有著不可替代的獨特功能。就拿《陽泉日報·晚報版》來說,它不僅積極宣傳黨和國家以及市委市政府的政策方針,倡導社會主義道德規范,弘揚社會正氣、傳播正能量,還致力于講述陽泉故事、關注百姓生活。同時,在普及科學、保健、公益等常識方面不遺余力,更設有文學特色板塊,可謂“報紙雖小,五臟俱全”,內容豐富且兼具時效性與實用性。學生長期堅持閱讀,就如同增設了一門生動的地方課程,對其學習和成長大有裨益。 陽泉日報社主動走進校園,與師生面對面互動,這一舉措值得肯定。它不僅拉近了報紙與學生之間的情感距離,更贏得了具有活力的年輕讀者群體。未來,在“讀報”的基礎上,向“評報”“用報”“辦報”等方向深度拓展,也是很有可為的。與此同時,師生的需求和建議也將為報社提供新的辦報思路,有助于豐富報紙的內容,提升報紙的品質與可讀性。 營造良好的讀報環境是很重要的。學校應制定切實可行的措施,讓報紙在校園“安家”。比如,在校園內設置報欄,讓報紙走進教室;定期組織形式多樣的讀報活動,鼓勵學生積極撰稿投稿;支持師生創辦校報、班報等。通過這些舉措,定能讓讀報在校園蔚然成風,充分發揮報紙在教育與文化傳播中的作用。(寸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