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慣了晨練。在宜興丁蜀鎮旅行的早晨,六點半出來跑步,街上只有很少的行人,門店都還關著。街面干凈整潔,綠植茂盛清雅。五月的早晨,氣溫正適宜,微風撲面,陽光溫潤,心隨景移。街面兩旁幾乎一色的紫砂商鋪、技師工作室,有的獨門獨棟,有的小門小鋪,還有的是商居一體。丁蜀鎮是環太湖旅游圈和陽羨風景區的重要組成部分,為江南旅游勝地之一,是住建部認定的“第一批特色小鎮”,保留有眾多活態的陶瓷工藝特色街區、廠區、窯址等。“紫砂即生活”,便是小鎮的寫照。 我們與洪運堂主人約好下午三點見面。洪運堂是四層的獨棟樓,一層是商鋪,二層是紫砂作品展廳。洪先生是洪運堂的主人,他師從國家級高級工藝美術師、陶藝大師邵新和,并先后得到陶藝界多位大師的言傳身教,技藝日臻成熟。1999年創辦“制壺人家”工作室,隨后創辦宜興市“洪運堂紫砂研究院”。涉陶近30載,悉心研習紫砂陶藝和全手工制作及造型設計。他被景德鎮陶瓷職業技術學院聘請為客座教授,專門進行制品器型的研究和教學,實踐和理論的結合更上層樓。 來到洪運堂,洪先生已在樓前等候。我們一同來到二樓展廳。這里展示的是洪運堂技師的獲獎作品和所制精品,其中洪先生的作品最多。他的作品線條流暢、造型新穎、工藝精湛,充滿藝術神韻。同行者說,洪先生的作品,傳統中有新意,在創作中融入自己對紫砂的獨到理解,因此,他本人也成為業內年輕一代的佼佼者。 洪先生拿出幾件他的得意作品為我們介紹。《德福》這把壺,取“容天”之傳統制法,寓厚樸之理念新意,壺身圓潤自然,壺把、壺鈕、壺嘴三點呼應,顯天地人和諧勢韻,此壺榮獲第十六屆中國工藝美術金獎,應當是對壺中思想價值的肯定。《平底石瓢》是對傳統器型的再創造。石瓢壺的雛形可追溯至北宋的“石銚”。蘇東坡在《試院煎茶》中“磚爐石銚行相隨”提到的“石銚”,正是以石料鑿制的煮茶器。明清時期,紫砂工藝蓬勃發展,清代文人陳曼生以“石銚”為靈感,設計出首款文人石瓢壺,至今石瓢壺歷經千年演變,始終以質樸典雅的姿態,詮釋實用與美學的完美平衡。這把《平底石瓢》秉承根本,在“雅”上下足功夫,以小畫立意象,以線條寫精致,盡收文氣、雅氣、大氣。洪先生特意拿出一件他剛剛制作的作品《明式提梁》,他介紹了這把壺三個制作難點。一是提梁的規整,方型提梁,要求直上平行,挺拔自然,制作工藝要求高,燒制最易變形;二是棱線的精準,提梁非方非圓,為了體現輕盈秀美而取有棱線,極為不易。三是四點的平衡,《明式提梁》為方壺,壺底以四個點為支撐,這四個點經過燒制后要確保平衡,需要以絲而計的精確。制成這件作品,涉及這三個難點,洪先生都實現了預期,他專門找了塊玻璃,把壺放在上面按壓搖擺,壺身紋絲不動。這制壺的精妙技藝果然深厚。 在和洪先生喝茶交流時,他的兩個好友來訪。這兩位都是“90后”,也是紫砂技師。據介紹,二人雖然年輕,但都師從名家,并已獨立設有工作室,一個善制傳統器型,一個則善于創新新品,在業界都有很好的口碑。交流中聽說,他們是剛吃了午飯過來的,因為他們創作作品時,一般是徹夜工作,上午才睡覺。我想到了晨練時路上很少的行人和沒有開張的早餐店,便知道了原因。一位叫大偉的小伙子說,制壺的功夫不僅在手上,更是在心里,制作作品的過程是人與紫砂泥對話的過程,每一拍、每一刀都要用心用情,所制的作品才能被賦予生命,才會與壺的擁有者對話、交流。 紫砂礦的成礦年代為古生代泥盆系,約三億五千萬年左右。礦土主要由石英、黏土、水云母和赤鐵礦組成。礦土開采后須經數年露天堆放,風霜雨雪,待其風化,松散成小顆粒,方可加工使用。紫砂礦土大約要開采千噸陶土方能得一噸左右紫砂泥。這般靈性之物,被人雅稱為“富貴土”,而這其中情由,紫砂作品的制作者最有情結。紫砂礦億萬年的沉淀,紫砂泥天地間的淬煉,這是何等神圣。懷著這樣的敬畏之心,再去欣賞一件件紫砂作品,便有了新的認識和感悟。世界萬物,唯有入心。有人總說,你不要活在自己的世界里。可我在想著大偉說的話,他在萬籟俱寂的夜間,獨自與紫砂泥交流,生怕受到外邊的干擾,那是一個什么樣的世界呢?把心活成一個世界,這應該是一種至高的境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