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事多試一次”,是我常跟朋友和親人念叨的一句話。當遇到挫折的時候,我希望每個人都能想起它。 早年我負責單位的招聘工作,面試過一個看上去憨厚本分的小伙子,他想要嘗試做銷售。他話不多,人也不怎么機靈,其他同事都不看好他,我卻堅持多給他一次嘗試的機會。入職后,他在公司CRM系統里主動維護和跟進沉睡客戶。有人笑他,那些都是別人多次聯系,確認沒有意向的客戶,根本不可能成交。其中有些客戶甚至是公司領導出面溝通過都沒談下來的,一個新人能有多大本事?純粹浪費時間。可很快,他簽回了第一單合同。客戶說:“你們公司之前有很多人聯系過我,只是當時我還沒有想明白。那天想清楚了,便決定合作,正好這位小伙子又來溝通。因為之前的多次介紹,我已經對產品非常熟悉了,也就自然而然把合同簽了。”客戶還說,就是這么簡單,這個小伙子多試了一次。這個合同金額不小,不僅為他賺得了豐厚的獎金,更重要的是幫他樹立了自信。之后,他的業績一直很好。 多嘗試一次,從而獲得成功,是實現目標的有效路徑。許多中外知名作家都分享過自己一次次被退稿,又多嘗試一次的經歷,它同樣適用于我們每一個人。 26歲的程序員張明,郵箱里存著37封拒絕信,每封都標注著“不合適”的原因。第38次面試前,他整理出算法知識缺口,最終在自動駕駛領域找到了新天地。實驗室里,博士生林悅面對第1000次失敗的配方,在記錄本上畫了個笑臉,寫道:“至少排除了錯誤答案。”三個月后,這個被判“死刑”的課題竟撕開新型電池材料的突破口。東京奧運賽道上,蘇炳添的跑鞋里藏著一張泛黃的訓練表。35公里處的“撞墻期”,他想起雨季操場上的10組折返跑:“每抬一次腿都像搬山,但肌肉會記住突破的韻律。”蘇州繡娘王秀英,為復原雙面異色繡,曾上千次拆解繡品。她說,拆線時聽見絲線的沙沙聲,就像老祖宗在說:“再試一遍。”她撫摸著故宮定制的龍袍繡樣,二十年光陰在指尖凝成金絲。科技史陳列館里,居里夫人第48次提純鈾礦的器皿仍在訴說:“偉大的發現總在第N+1次重復中誕生。”云南大山深處,支教老師陳琳第99遍教拼音口訣時,角落里的小女孩終于舉手:“‘蝴蝶’的‘蝴’是二聲,對嗎?”晨光穿透山霧,水泥地上投射出蝴蝶形狀的光斑。急診科護士長吳芳的記事本里,紅筆圈著一條記錄:3床患者第7次心臟復蘇后,監護儀響起久違的蜂鳴。“醫學教科書說30分鐘后該停止。”她說,“但奇跡往往寫在空白處。” 每次看到這些,總讓我泛起熱淚。春天的列車從不因一朵花的遲疑而停駛,面臨絕境,往往因多嘗試一次,重新煥發出盎然生機。 杭州博物館的戰國青銅劍,刃部三萬六千層金屬結晶仍在低語:“每次捶打都在創造新生。”南極科考站的極夜日記里寫著:“記錄每一次極光,不是確信明天有太陽,而是知道每分每秒都在為黎明充值。”當你把“最后一次”變成“又一次”,平凡的日子便有了穿透巖層的張力。那些精疲力竭的重復,正重塑著命運的肌理;所有看似徒勞的堅持,終將在時光的長河里,連成破曉的星河。 凡事多試一次,平凡人也能成就非凡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