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二姑》是以“我的二姑”史良玉為主要人物創作的(為稱說方便,以下將史良玉本人稱為“二姑”)。全書共分兩大部分,第一部分“我的二姑”,由史富泉先生和趙連娣女士執筆,記錄二姑的成長經歷、革命生涯和對父母、婆婆、姑嫂、子侄的愛;第二部分“感恩二姑”,是對二姑細心關愛史家族人的記錄。全書洋洋灑灑十數萬字,情真意切,余韻悠長。
軍旅畫家、作家郭守祥先生曾為該書作《序》,直言“向宅心仁厚的史良玉致敬”,重點突出了二姑的“宅心仁厚”,尤其是二姑對侄兒男女和鄉梓晚輩的長期關愛和幫扶。序中還分析了“宅心仁厚”的心理學基礎,即“自我道德的滿足,緩解人體內在的情感矛盾,減少心理沖突”,及由“宅心仁厚”帶來的結果——“耋壽之年,耳不聾眼不花,神采奕奕精神矍鑠”,成為人人艷羨的“老壽星”“新時代的年輕人”。由衷地發出感嘆:二姑“不僅是作者夫婦的二姑,也是我仰慕的二姑,更是咱古州平定應受到崇敬的二姑”。
余深以為然,不贅述,僅就第一部分談一下《我的二姑》的價值和意義。
口述史采編及研究的價值
“口述史”或“口述歷史”是相對于“正史”,即“文獻形式存在的歷史”而言的。口口相傳是文明最主要的傳承方式,如儒家經典《論語》、古希臘的《荷馬史詩》、中國藏族的《格薩爾王》等。但“正史”以帝王將相或英雄為主體,20世紀40年代,最早興起于美國的口述史,認為每個人都是歷史的參與者和親歷者,他們的經歷、行為、心理、情感等,都可以再現歷史的記憶和細節,進而匯聚成集體記憶,成為宏大敘事的重要內容。因此,“口述史”又是“正史”的補充。
二姑,出生在岳家莊村的一戶烈士家庭,在她的成長過程中,經歷過抗日戰爭、解放戰爭,直至新中國成立,再到改革開放,如今已經是97歲的老壽星,稱得上是一位世紀老人。工作時,二姑兢兢業業、勤勤懇懇;退休后,她的生活豐富多彩,閱讀、寫作、鍛煉身體,各處旅游。
尤其可貴的是,作者在敘述二姑所經歷的事件時,還比較詳細地介紹了事情發生的背景,將一些抽象的、具有時代意義的詞匯還原為具體事件,甚至會對相關事件加以說明,讓人讀來腦中清晰明了。
這些記錄,不僅反映了當時的社會情況,更突顯著時代的變化。如二姑在1950年罹患肺結核,現在能解決的問題,在當時醫療條件有限的情況下,她甚至被下達了死亡通知書,讓讀者深感幸福生活來之不易。親歷者的敘述,更包含人在該事件中的心理和情感,更具溫度和說服力。
個人成長發展研究的價值
二姑的故事是波瀾壯闊的,也是跌宕起伏的。二姑出生時差點兒被溺死,在饑寒交迫中生存下來,成為宅心仁厚的“二姑”;二姑一生崇尚知識,酷愛學習,卻因肺結核,兩次被拒校門之外。然而,學習卻成了她一生的習慣。她是一名終生學習者,進入九十歲后,不僅重讀《鋼鐵是怎樣煉成的》等名著,更是開始了寫作;二姑因病幾次中斷正常工作,甚至還被下達“死亡通知”,卻活成了世紀老人,成了人人羨慕的老壽星。
簡言之,二姑的成長充滿了不確定性,有無數的偶然因素,非人力所控,但二姑之所以能成為今天的二姑,又是她無數的選擇促成的。愛因斯坦說,弱者報復,強者寬恕,智者忽略。二姑選擇成為強者、智者。之所以如此,因為事件是不能改變的,但事件的敘述方式是可以改變的。
二姑的童年是在饑寒交迫中度過的,尤其是親眼所見大嫂挖米下鍋前,請婆婆過目,母親總嫌她挖得多,親歷“我和大嫂鏟鍋底剩下的黏黏,再加點水煮一煮就是我們的飯了”。但她從沒有埋怨母親,更未生出怨恨來,反而感念母親,“不怕傳染,每天和我在一起,伺候著我”。甚至為“夏天老媽媽特別喜歡吃西瓜和冰糕”,卻“沒有做到天天買”而遺憾。每每想起母親問:“愛弟,街上擺的像手爪爪一樣的叫什么?”為沒給母親買個嘗嘗而內疚。
中國的心理學是在西方心理學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但任何一個學科的建立都有其哲學、文化、社會、經濟等背景或基礎,對于本土出現的問題,只靠簡單的移植,只能是隔靴搔癢,甚至是文不對題。
二姑只是個案,但絕不是孤例,對我們研究如何建立更加健康的親子關系、個體如何更好地成長、出現問題時如何解決等,無疑是有價值和意義的。
女性成長發展研究的價值
作為一位世紀老人,在波瀾壯闊的歷史洪流中,二姑從“弟弟吃面我喝湯”的“小白菜”,成為有著78年黨齡的老革命,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七十周年紀念章獲得者;從家庭的“負擔”,成為娘家的恩人、救星。但無論怎樣改變,都無法改變她的性別。
“人是關系的總和”,無法改變自己的性別,便也無法改變她在關系中的位置。與無法逃避家庭和工作的平衡一樣,二姑無法逃避她和婆家的關系、和娘家的關系。人們常說,婆媳關系不好處。但在二姑眼里,她的婆婆慈祥、淳樸、善良,“對我就像對待親閨女一樣關照,可以說就是無微不至”。即使幾十年前發生的事情都記得清清楚楚,并講給后輩人聽,如婆婆“把饅頭焙干供我早晚吃”“買了骨架和豆腐熬湯給我喝”。
在二姑心中,自己的嫂子也是很好的,更像是同甘共苦的好伙伴,一起拿“黏黏”當飯,炒兩個豆子充饑,甚至將“老嫂比母”,以至于攝影師誤把嫂子當成二姑的長輩。
二姑從苦難中走出來,但她深知父母仍在苦難中,并且在一次次的回望中,愛屋及烏,把自己對父母的愛、對哥嫂及弟妹的愛,轉移到了侄兒男女身上,承擔起了培養他們的責任,為他們的前途和命運做出勇敢的選擇,幫助他們從農村來到城市,接觸更廣闊的天地。
二姑選擇了責任、選擇了擔當,問心無愧。但二姑不是圣人。作為一名女性,從娘家走出,有不同的去向,但與絕大多數女性一樣,最重要的去向便是“婆家”。這是一種身份的轉變,當然也是一種選擇和機會。面對提親者,本著減輕父母所謂“大口小口,每月一斗”的負擔,二姑答應了。但風云突變,種種意想不到的情況,讓她也只能做出退婚的選擇。
這次選擇成了二姑多年的痛,在她心上留下了疤。二十多年中,二姑深感不安。今天,二姑之所以能夠勇敢地講出,因為她與自己取得了心理上的和解,而和解的方式就是專程去探望她的恩人。
二姑的經歷是眾多偶然因素促成的,卻蘊涵著女性發展甚至是人生發展的必然性,即每個人都會面對沖突,都須做出正確的選擇。
人最大的美德是為自己的幸福奮斗。選擇自我發展,是我們人類發展的一種方式。這不是自私,而是為自己負責,有承擔自己命運的勇氣。
當然,選擇并非毫無代價,究竟如何彌合,仍需探討,但二姑所說“這賬一定要還,因為這是良心賬”,不失為一個良方。
二姑原名史愛弟。“愛弟”,顧名思義,即“愛弟弟”。姓名雖是一個代號,但也寄托著父母多子多福的希望。當二姑走出岳家莊,在高小接受新思想新觀念后,對自己的價值產生了新的認識和新的向往,請蔡力夫老師起名為“良玉”。
“玉有五德,仁、義、智、勇、潔”,“良玉”,美好的玉,五德之玉之佼佼者。自此,“良玉”不再是代號,而是她給自己的定位。故面對眾多不可能時,二姑用她的努力、勇敢、擔當和智慧,實現自我突破,也影響了后輩子孫。
如今,侄兒男女把二姑跌宕起伏的故事寫成《我的二姑》,呈現給自己、朋友和世人,這不僅是他們對二姑的感激和祝福,也是他們對二姑的理解和敬仰,更是他們對二姑宅心仁厚精神的一次實踐。
(作者延俊榮,平定人,復旦大學博士,山西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主要研究方向為功能認知語言學、漢語語法學和方言學。曾主持完成7項國家級項目,發表學術論文30余篇,出版著作2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