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中晚期,大陽泉村最顯赫的商賈大院是魁盛號。隨著家族財富的不斷積累,到了魁盛號主人家的孫子輩們那一代,又在大陽泉村另一處地方新修了3幢深宅大院,當時稱為“下魁盛號家”。爾后幾易其名,最終分別叫正元堂、景元堂和四達堂。 景元堂不算很大,占地約5畝,但步入者無不心存敬重感。這是因為景元堂宅院有城垣式大門;有白條石鋪就的臨街口界面;有10多米長、5米多寬的入院甬道;還有二進門門洞上雕刻的“吉人天相”眉匾等,均彰顯著當年大戶人家的禮儀尺規和榮耀心態! 景元堂宅院是按攢六聚七的格局來設計的,由13個功能不同的套院以及78間房舍組成,別有風致。特別是院落中的三雕(石雕、磚雕、木雕),無論是斗拱、雀替、棟梁;或是影壁、礎石、窗欞,皆纖巧精致。可以說,景元堂宅院就是一處不可多得的古建范本。 景元堂是民國十三年(1924)才正式定名的,那時候的魁盛號已經走向衰敗。然而景元堂宅主人的兒子郗三善,早年已赴法國讀中學,后又轉英國讀大學,就讀冶金科。據考,郗三善是民國十五年(1926)回國的,曾任山西大學工學院教授兼冶金學系主任,后又出任清華大學教授。郗三善曾參與過“陽鋼”“太鋼”和“鞍鋼”的工程設計,新中國成立初期他供職于國家重工業部,為社會主義建設做過有益的工作。 在黨的二十大精神鼓舞下,大陽泉村著力發揮中國傳統村落和歷史文化名村的優勢,采取產權置換的方式,將“土改”時分得景元堂房子的原住戶搬出,對景元堂進行大面積整修。同時本著“修舊如舊”的原則,再現了景元堂宅院當年的典雅端莊和含蓄內斂之風格。 如今的景元堂宅院內,翰墨飄香,賓朋滿座……2024年春節期間,大陽泉村村委會、張穆研究會和陽泉市老年書畫家協會等共同承辦了《喜迎甲辰龍年——大陽泉景元堂“張穆楹聯書法展”》。緊接著,元宵節期間,景元堂院內連續多日舉辦了豐富多彩的文化娛樂活動,有聲樂、器樂和曲藝,也有京劇、晉劇和健身體育活動,還有書法家們冒著嚴寒現場揮毫獻墨之義舉,備受村民們贊譽。農歷六月十九廟會期間,由“陽泉故里書畫社”發起并組織了一次《翰墨丹青為廟會添彩——大陽泉人書畫攝影展》,此次展覽共展出作品106幅,其中書畫77幅,攝影作品29幅。對于村級書畫攝影展而言,堪稱“規模宏大”。 里有仁風光天德,門余經綸啟后人。我們有理由相信:千年古村大陽泉前景更輝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