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小陽泉村志》經30多名志愿者6年來精心耕耘,數易其稿,并經市、區史志部門審核,三晉出版社編審,終于問世了。 情啟鄉愁快意,蕩開古村華章。小陽泉村人1980年整體農轉非后,編纂《小陽泉村志》成為村人揮之不去的鄉愁。2018年6月,小陽泉村籍崔杰三老人提議編纂村志,立即得到積極響應。村里30多名平均年齡72歲的老人自愿承擔起編纂《小陽泉村志》的重任,于2018年10月成立了編委會和編輯部,推選當時已80歲的崔杰三任編委會主任,組成工作組,分工合作,開始了征集編纂工作。 迎難而上發軔,眾手合力成書。在小陽泉村整體農轉非近40年后才啟動的村志編纂工作難度極大:一是原村檔案資料轉戶時丟失;二是能考證古村歷史的古碑在拆遷時被填埋;三是一些了解村歷史的老人相繼離世。盡管困難重重,同志們仍然迎難而上,本著實事求是的原則,走街串巷、登門拜訪,歷經艱辛、內查外調。先后走訪了100余戶200余人,查詢了市、城區、郊區、平定縣檔案局和上站街道辦事處、義井鎮有關檔案資料,同時走訪了80歲以上健在的老人,搶救收集了大量珍貴歷史資料,采集了18類近千萬字的相關歷史資料,寫下數百萬字的采訪筆錄,打印了數十萬字的文稿資料。村志本著貫穿古今、詳今略古的原則,廣征博采、去蕪存菁、去偽存真、縱貫歷史、橫陳社會、宏覽全局、微及百科、以人為本,志、傳、表、錄,多體展現,盡可能翔實記載小陽泉村的歷史發展,使得有“晉商之幫”的晉東物流集散中心、“爭礦運動”中的堅強堡壘、打擊日本侵略者的前哨陣地、城市近郊蔬菜生產基地等20多個亮點的《小陽泉村志》付梓問世。村志遠溯發端,近至2018年底,共18章60余萬字,彩頁84頁,照片插圖700多幅。當我們展讀村志,了解先賢的業績,內心充滿對前人的感恩和敬佩!他們身上體現了小陽泉村人崇尚文明、樂善好施、甘于吃苦、自強不息、勇于奉獻的精神。 賡續山村歷史,堅守文化自信。小陽泉村是煤鐵資源豐富的富庶山村。相傳,戰國時期趙簡子在平潭筑城時即在村西簡子溝囤積糧草、部署輜重,1986年8月村西南山公園出土戰國時期灰陶鼎等文物佐證,至少2500年前這里就有先民繁衍生息。民國十一年(1922)曾是山西省模范村(有碑為記)。1947年5月陽泉解放以來,小陽泉村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經歷了由“村中城”—“城中村”—“城中芯”嬗變“三部曲”,是陽泉市城鎮化建設發展的一個縮影。2015年被評為國家級和諧社區建設示范社區,2017年被評為全國文明單位。《小陽泉村志》記山村亮點,述發展成果,載艱苦創業,著家國村邑之風情,歌社會主義制度之優越,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之光明,贊出類拔萃之村籍才俊,為光榮的志士先賢立傳,為實現父老鄉親的殷殷期盼而命筆,愿這部村志能彰顯小陽泉村深厚的歷史文化底蘊和千百年來的歷史積淀,串起小陽泉村的過去、現在和未來,成為小陽泉人撫今追昔、懷古致遠、團結奮進的心理能源。口讀之、情系之、心向往之,召喚村人銳意進取、再創輝煌,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而努力奮斗。 觀小陽泉村志,知陽泉市根脈。小陽泉人作為陽泉街市最早的建設者、管理者;小陽泉村作為陽泉火車站、陽泉鎮(街、“站上”)直接的地理載體,與陽泉市青史相貫,據義相連。編纂《小陽泉村志》,為深入研究陽泉市歷史提供了豐富的基礎性資料,對深入挖掘陽泉市的紅色歷史、賡續紅色血脈、傳承城市文脈具有重要意義。 歷史是用實例教育人的哲學。史可鑒國,志以資政。愿先輩的優良傳統代代傳承!愿兒孫后輩繼往開來、奮發有為、家家幸福,代代興旺!愿小陽泉人“愛鄉愛國,愛煤惜水、崇文尚義、奉公守法、勤勞節儉、自強不息”之村魂永駐! 追溯歷史,記誦先賢,置鐫村志,以昭后人。 山河巨變,見城在田,繼往開來,再創輝煌。 編纂村志,賡續血脈,功在當代,利在千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