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干天天操av,国产日韩欧美三级,特级毛片www免费视频,国产精品久久久久久久久久久久久,欧美国产二区,特黄特黄毛片,欧美激情免费

首頁 頭條新聞 熱點專題 綜合要聞 日報 晚報 評論 文苑 交通 攝影 看鄉村 專版 市場
陽泉新聞網 >> 鉤沉
張穆與鄭復光
□郝秦峰
發布日期:2024-08-09 06:20
來源:陽泉晚報

  隨著我國“嫦娥六號”實現世界首次月球背面采樣返回,人類對月球的探索又達到了一個新的高度。179年前,一位陽泉籍學者有機會利用中國最早的一臺測天望遠鏡對月球進行了觀察。這位學者就是清代道光年間以學術聞名于京師的張穆。張穆(1805-1849年),平定州大陽泉村人,字石州,“貢生出身。治經史,精訓詁,通天文、算術,尤精西北地理之學”(《辭海·張穆》),著有《蒙古游牧記》《顧亭林先生年譜》等。這臺望遠鏡的制作者是清代著名科學家鄭復光。鄭復光(1780-1853年),字元甫、浣香,安徽歙縣人,精通數學、物理與機械制造。其著作《鏡鏡詅癡》為當時中西光學知識集大成之作,張穆促成了這部著作的早日問世。

  鄭復光比張穆年長二十五歲。對于兩人的相識,張穆在道光二十六年(1846年)八月為該書所寫的序言——《鏡鏡詅癡題詞》(以下簡稱《題詞》)中是這樣記述的,“乙未冬,初晤浣香于銀灣客館,從之學算。圍爐溫酒,無夕或閑”。道光十五年(1835年)的冬天,張穆在北京宣武門外上斜街銀灣客館初次見到了鄭復光先生,并開始跟隨他學習算術。由于兩人住處相距不遠,因此每晚都可以相見,圍爐飲酒、交談,逐漸熟識。

  “一日夜深月上,出自制遠鏡,相與窺月中窅胅,黑點四散作浮藻狀,歡呼叫絕。浣香因為說遠鏡之理,旁喻曲證,亹亹不竭。次日復手是書見示。穆讀而喜之,以為聞所未聞。倩胥錄副,藏之篋衍”(見《題詞》)。當年冬天的某個晚上,夜深人靜,皓月當空,浣香先生取出他自制的望遠鏡,和石州共同觀察月球表面的凹凸狀況。只見黑點四處散布,如漂浮的藻類植物一般。第一次看到如此景象的石州不禁歡呼起來!鄭先生于是解釋了望遠鏡的原理,多方舉例,詳加說明,娓娓道來。第二天又將《鏡鏡詅癡》的書稿給石州看。石州讀后很是喜歡,因為確實是前所未聞。于是,他請專事謄寫的胥吏抄錄了一份副本,珍藏在自己的書箱里。

  第一次鴉片戰爭發生在1840年至1842年,是英國侵略者對我國發動的一場戰爭,也是中國近代屈辱史的開端。當時,英軍的艦船非常囂張。人們對侵略者站在桅桿上用望遠鏡窺探陸上守軍虛實的事感到很詫異,并為我方沒有這樣先進的儀器而感到惋惜。張穆因此給清軍官員建議,希望能請鄭先生到軍中助力,并拿出所錄《鏡鏡詅癡》副本作為憑證。可惜當事者對此不很在意,不久,又因為簽訂了《南京條約》,時局暫時安定下來,這個提議也就不了了之。

  道光廿四年(1844年)春天,鄭復光又一次來到京城。張穆的好友,山西靈石人楊尚文(1807-1856年)聽說了鄭先生的大名,于是聘請他當弟弟楊尚志的老師,還謀劃刊刻鄭先生的各種著作。張穆對楊尚文說,“沒有比刊刻《鏡鏡詅癡》更當先的了”。石州這樣主張,還是認為望遠鏡的使用將會有助于國防能力的提升。楊尚文同意后,張穆為此大致確定了體例,并將《火輪船圖說》附在書的后面刊印。

  在《題詞》中敘述了刊刻書籍的緣起后,張穆發出了這樣的議論,“嘗念天下何者謂之奇才,實學即奇才也。一藝之微,不殫數十年之講求,則不精……浣香雅善制器,而測天之儀、脈水之車,尤切民用。今老矣,有能奇其才者,乃知所學之實用也”。什么樣的人能夠稱為天下奇才呢?石州認為,有真才實學者就是奇才。即使是一種看起來很普通的技藝,如果不經過幾十年的磨煉,就不會精通,也不會出類拔萃。鄭先生善于制作器具裝置,如觀測天文的儀器,泵送清水的水車等都是很適合民用的。可惜的是,鄭先生年歲大了(時年66歲),如能遇到伯樂,人們才會認識到他的學識是多么有價值啊!

  《鏡鏡詅癡》一書于道光二十六年刊印,全書共五卷,約七萬余字。它是十九世紀上半葉一部重要的光學專著,代表了清代中期中國光學發展水平。這部書由何紹基題簽,張穆編校,楊尚文繪圖,楊尚志校字,是楊氏兄弟所刻的第一部書。此書刻成后,楊氏兄弟續謀刊刻其他書籍,并以自家書房的名字命名這套叢書,是為《連筠簃叢書》。

  當代青年應當向前賢學習,潛心研習技藝,掌握實用技術,在安身立命的同時報效祖國。


(編輯:王寧 韓璐 責任編輯:白潔)
主管:陽泉市互聯網信息辦公室 主辦:陽泉日報社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編號:14120190003
晉公網安備14030302000113 晉ICP備07004459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編號:(晉)字第060號
地址:山西省陽泉市桃北中路87號 電話:0353-6658025 郵編:045000
陽泉市互聯網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平臺
陽泉新聞網版權所有 建議使用分辨率1024*768
陽泉新聞網新浪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