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社區工作人員走進老人家中宣傳反詐知識
暖心助老 志愿者不光陪聊還幫買藥送飯
“姨,我們過來看看您,再跟您講講反詐知識。”4月9日,礦區平潭街街道東山社區清風小分隊的志愿者敲響轄區內一戶居民家的門。在居民家中,兩名志愿者耐心為老人講解常見的詐騙手段,告訴老人要謹慎對待陌生來電,如果發現任何異常,一定要聯系社區工作人員。老人一邊接過志愿者遞來的宣傳單,一邊輕輕點頭。
去年1月,東山社區組建了一支名為“清風小分隊”的志愿服務隊。他們定期舉辦清廉、法制進社區的宣傳活動,并為有需求的老年人提供食品、藥品代買代送和維修互助等服務。到目前為止,清風小分隊有12名常駐志愿者,40余名機動志愿者。這些志愿者由居民、在職黨員、社區工作人員、物業工作人員組成,每天都會入戶了解那些需要幫助的老年居民的需求。
在東山社區西河路東小區,住著一位71歲的老人,她的子女不在身邊,只有保姆照顧她的日常起居。了解到老人的特殊情況后,清風小分隊與老人建立聯系,并添加了保姆的聯系方式,方便她們遇到困難時聯系社區。當老人和保姆發生矛盾時,清風小分隊的志愿者也會主動介入,化解老人與保姆之間的矛盾。
“4個月前,因為一些原因,老人沒有人照顧,又不會點外賣,我們琢磨了一下,不能讓老人就那么餓著,就派人給她送了一個月的午飯。”東山社區黨委書記、居委會主任陳司瑾說,去年12月,得知老人沒人照顧,就連吃飯都成了問題后,整整一個月,清風小分隊的志愿者每天去給老人送午飯。除了送午飯,在工作之余,清風小分隊的志愿者還會時常去探望老人,陪她聊天,緩解她因無人陪伴產生的孤獨感。
這段時間,陳司瑾在給老人送慰問金時,發現老人的身體又出現了問題。4月9日,老人被送往醫院。清風小分隊得知消息后,迅速組織志愿者去醫院探望老人,詢問老人身體狀況,避免老人出現無人照料的情況。
在日常生活中,社區工作人員對老人同樣多加照顧。代買藥品、逢年過節拿著慰問品去看望、冬天幫她買帽子和手套……在清風小分隊的照顧下,老人感受到了來自社區的溫暖。
在東山社區,還有10余名老人如同西河路東小區那位71歲的老人一樣,受到清風小分隊志愿者的關懷與照顧。常態化的入戶幫扶,讓那些老人感受到了清風小分隊志愿者的真情實意。每到一戶,他們都耐心詢問老人的生活狀況與需求,幫助老人解決實際困難,真正做到了把溫暖送到“家門口”,實現助老服務“零距離”。

“金晚霞”葫蘆絲隊正在排練
文化助老 “金晚霞”讓大爺大媽變“全能達人”
4月14日,走進城區上站街道金三角社區黨群服務中心,從活動室里傳出口琴、葫蘆絲的吹奏聲。“今天來的人不多,就我們幾個。”“好的,歡迎大家來社區活動室練習。”在一間活動室內,老人們正圍著桌子練習吹口琴,見社區工作人員進來,他們熱情地打著招呼。
在金三角社區幸福驛站,電吹管的聲音在二樓飄蕩,悠揚的旋律傳遍活動室的每一個角落,老人們一邊看著眼前的簡譜,一邊吹響電吹管,沉浸在音樂中,臉上滿是陶醉。“無論是口琴、葫蘆絲隊伍,還是電吹管隊伍,這些叔叔阿姨們都是‘金晚霞’社會組織中的一員。”金三角社區黨委副書記白麗娜說。
為了讓轄區內的老年人有一個幸福美滿的晚年,金三角社區2013年成立了“金晚霞”社會組織。十多年來,組織不斷發展壯大,如今“金晚霞”有34支隊伍。社區為這些隊伍提供場地,提供演出機會,讓他們有展示自己的平臺,以文化助老托起老年人穩穩的幸福。
“金晚霞”社會組織看似僅僅為老年人豐富精神生活提供平臺,實際上金三角社區轄區內不少老年人,是通過加入“金晚霞”社會組織的不同隊伍,結交朋友、培養興趣的。在溫馨、熱鬧的氛圍中,文化助老在一支支隊伍的發展壯大中獲得顯著成效。
在“金晚霞”葫蘆絲隊,有一名家住金三角社區供電局小區的居民,雖然她今年已經74歲了,但當團隊排練時,她依然會準時到場,與大家一起吹奏葫蘆絲、談論家長里短。她加入“金晚霞”葫蘆絲隊已經有8年時間了,在參加葫蘆絲隊之前,她沒什么興趣愛好,生活被洗衣、做飯等填滿,單調且枯燥。得知社區設立“金晚霞”葫蘆絲隊后,她報了名。其間,她結識了一群“60后”“50后”朋友,也學會了吹葫蘆絲這項技能。
來到“金晚霞”葫蘆絲隊后,她和成員們的關系,從“葫蘆絲搭子”逐漸成為生活中的摯友。不僅在排練時間,大家會圍成一圈,共同沉浸在音樂的世界中。閑暇時,他們也會交流菜譜、分享生活日常。在一片歡聲笑語中,她融入了這個集體,擁有了快樂的老年生活。不僅如此,學習吹葫蘆絲的過程中,她意識到就算自己年紀大了,也依然有能力向新技能發起挑戰。現在,她能吹葫蘆絲、陶笛,也會跳舞,成了玩轉音樂和舞蹈的“全能老人”。
“文化助老是通過文化活動、藝術表演、知識講座等多種形式,豐富老年人的精神文化生活,提升他們的生活質量和社會參與感。我們社區的‘金晚霞’社會組織,就是要填補老年人退休后的‘精神空白’,讓他們有事可做,有夢可追。今后,我們會繼續將‘金晚霞’社會組織隊伍發展壯大,使更多老年人可以享受到社區文化助老帶來的福利。”金三角社區黨委書記、居委會主任李宗秀說。

社區工作人員將便民指引條遞到老人手中

社區工作人員幫老人設置一鍵撥號
精準助老 便民條成老年居民辦事“指路牌”
在高新區五渡管理服務中心東城水岸社區,寫有計劃生育獎勵扶助申請、退役軍人優待證辦理流程、殘疾證辦理流程、低保申請、重度殘疾人護理補貼申領所需材料的便民條被分類掛在社區黨群服務中心二層辦事大廳“彩虹便民條”區域。這些便民條根據不同事項,用顏色進行分類,當居民需要辦理某項事情時,可根據便民條的指引,提前準備好材料,以防因為材料不齊全,一趟又一趟往社區跑。
除了彩虹便民條,東城水岸社區針對老年居民,準備了便民指引條。4月10日,東城水岸社區轄區內的一位老年居民來到黨群服務中心二層辦事大廳,想要進行業務咨詢。“姑娘,你說我這事兒該去哪里問?”“姨,你去三層,上了樓之后右轉。”“姑娘,要不你給我寫一下哇?我記不住。”
社區工作人員當即拿出一張寫有“東城水岸社區便民指引條”的長方形紙片,在上面填寫業務咨詢地點、樓層、辦公室門牌號,再將紙片交給老人。這樣“一寫一遞”,老人拿著紙片就能找到自己辦事的地點,再也不怕“聽過就忘”。
一張小小的便民指引條,為記憶力下降的老年居民提供了便利。2024年,有一位老人來社區辦事,但那件事除了通過社區,還需要到街道遞交材料。老人年紀大了,記性不好,又不擅長使用智能手機,不會用導航軟件,這讓老人犯了難。也正是因為這件事,社區工作人員商量后決定,在社區開辟“彩虹便民條”區域,掛上寫有辦理各項業務所需的材料,并打印便攜、小巧的便民指引條,當老人找不到辦事地點時,工作人員就將具體的地點寫在上面,方便老人尋找。
上門進行政策宣傳、教老人使用智能手機、開設社區學院……東城水岸社區為轄區內的老年居民提供精細化服務,爭取讓每位老人住得放心、住得安心。“我們社區老年人較少,這就方便我們更好為老年人服務。除了在老年人辦事時為他們提供便利,我們還派出工作人員去老人家中,為他們的手機設置一鍵撥號,如果他們有任何需要幫助的事情,可以使用一鍵撥號聯系社區工作人員。”東城水岸社區黨委書記、居委會主任翟蓉說。
一張張發放到老人手里的便民指引條,是老年人的需求被看到、被關注、被滿足的證明。社區工作人員制作的彩虹便民條、便民指引條成為老年人的“指路牌”,架起社區與居民的“連心橋”。吳琦/文 張澤慧/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