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文藝介紹肉牛生長情況 6月18日,盂縣北下莊鄉東關頭村肉牛養殖基地一派繁忙景象。牛舍內,百余頭膘肥體壯的肉牛或悠閑踱步,或低頭啃食草料、舔舐鹽磚,不時發出此起彼伏的“哞哞”聲。 前年熱火朝天的建設工地,如今已是現代化養殖基地。半透明的牛舍頂棚如巨大的天窗,引陽光灑入每一寸空間;窗戶整齊排列,風穿堂而過,為牛群帶來新鮮空氣。寬敞的活動場地內,牛時而低頭吃草,時而相互嬉戲。“我們選擇的品種是西門塔爾肉牛。這種牛病害率低,市場認可度高。我們采用‘半散養’模式,讓牛自由活動,這樣養出的牛肉質更緊實,在市場上很受歡迎。”基地負責人王文藝一邊觀察牛群狀態,一邊介紹道。 “我們現在從肉牛的品種選育、飼料配方到養殖環境的控制、疾病的預防治療等各個環節,均嚴格按照標準化流程操作。”王文藝說。 飼料加工區機器轟鳴,工人們分工協作、井然有序。從秸稈粉碎、混合配料到精準投喂,每一個環節都有條不紊。飼養員王五經手持記錄本,仔細核對飼料配比。“玉米、豆粕、草料的比例都有嚴格要求,根據肉牛生長階段調整,一點也馬虎不得。”王五經說。核對完后,王五經熟練地操作拌料機、撒料車、推料機等機械在場區工作,為場內的育肥牛補料。 正是這種精細化的飼養管理,讓肉牛們吃得健康、長得壯實。如今,這些肉牛正朝著500公斤體重出欄的目標穩步成長,待達到標準后,將成為市場上的“搶手貨”。隨后,基地會及時補充購入小牛,延續“出欄一批、購入一批”的養殖模式,讓牛舍保持活力。 肉牛養殖項目總投資額達1174.45萬元,共分三期建設,項目預計年存欄牛600頭,出欄優質肉牛200頭。 目前,基地吸納3名村民長期就業,農忙時節還提供一些臨時崗位,村民王五經就是受益者之一。“以前外出打工,現在在家門口上班,每月能掙3000元,還能照顧家人,日子越過越有盼頭!”王五經說。 對于產業發展而言,不僅要立足當下,更要著眼長遠。東關頭村肉牛養殖基地計劃引進優質種牛和母牛,建立自主繁育體系,培育更優質的品種,提升市場競爭力。此外,基地還將延伸產業鏈,利用牛糞生產有機肥,實現生態循環發展;與周邊農戶合作,擴大玉米種植規模,保障飼料供應的同時,帶動村民增收。 “東關頭村是個純農業村,村里的耕地多是山坡地,土地不連片,村民種地收益不高。村里發展肉牛養殖項目,是我們壯大村集體經濟的關鍵一步。”東關頭村黨支部書記、村委會主任樊一亨說,下一步,他們將持續做大肉牛養殖產業,不斷提升產業附加值,進一步發展壯大村集體經濟,帶動村民就業增收,讓大家的日子越過越“牛”。(王嘉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