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過芒種,天氣越發熱起來,平定縣岔口鄉西頭嶺村村民王林娥卻不為此發愁。“以前,村里不通水,夏天熱,洗衣服、洗澡都不方便。今年好了,打開水龍頭就有水,水量足、水壓夠,熱了咱沖個涼,挺方便。”王林娥笑著說。 西頭嶺村海拔高、晝夜溫差大、土層厚且疏松透氣。這樣的立地條件為土豆生長提供了適宜環境,讓該村成為遠近聞名“土豆村”的同時,也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農業生產和村民生活。為此,西頭嶺村平整土地、整修田間道路,還實施深井水入戶工程、建設幸福食堂、整治人居環境,通過夯實基礎設施,助力農業生產,保障農民生活。 “西頭嶺村土層厚,但是土地卻多是坡耕地,既細碎又不平整。田間道路窄,有的地方長滿了雜草。這樣的條件,使得人們種土豆只能靠手刨。”岔口鄉到村工作大學生范東升說,“后來,村里積極推進農田改造,平整土地、拓寬田間道路。如今,村里的土地大的三五畝、小的一二畝,農機能輕松開到地里。” 在西頭嶺村的庫房里,各種農機應有盡有。這個是旋耕機,那個是播種機,那個是高壓打藥機,還有收獲機……范東升如數家珍。“改造后的土地平整、集中,田間道路寬敞、通暢,農機進出、轉彎、掉頭都沒問題。有了‘鐵牛’幫忙,農業生產效率明顯提起來了。”范東升說。 水是農業之基、民生之本。農村供水設施作為重要的基礎設施,承載著人們的期待。然而,西頭嶺村歷代靠天吃水,尤其旱季十分缺水,種子沒法種、生活不方便,村民干著急卻沒辦法。2023年,在上級部門的支持和幫助下,村里成功開鑿出一眼深600余米的水井,并通過“鑿山穿石”的辦法,把深井水引到了山頂的高位蓄水池。2024年,西頭嶺村人接續奮斗,推進深井水入戶工程建設。村里干群齊上陣,有的安裝管道、有的回填土方,分節點推進工程建設。 “村民種土豆、養豬都需要水,我們計劃發展鄉村旅游也離不開水。村里通了水,對產業發展大有好處。此外,村民不論是洗菜做飯,還是洗澡洗衣也需要水。現在,水直接通到農戶家里,大家生活方便多了。”范東升說。 西頭嶺村常住人口中,大部分是年過六旬的老年人。為了方便大家就餐,西頭嶺村建起了幸福食堂。村里整修閑置窯洞、粉刷墻面、鋪設地磚,還購置了單人床、被褥、桌凳、炊具等。“我上了年紀,腿腳不方便,買菜做飯成了負擔。中午和晚上,我們能在這里吃飯,每頓一塊錢,既方便也不貴。其他時間,大伙兒聚在一起聊聊天、下象棋,拉近了關系,充實了生活。”村民梁卯友說。 此外,西頭嶺村積極推進人居環境整治,清理垃圾、打造文化墻、栽植綠樹……“夏天,樹綠綠的,道路兩邊開滿了花。環境好,大伙兒住著挺舒心。”村民趙艷芳說。 基礎設施完善,西頭嶺村產業興,村民生活美。范東升說,下一步,村里將繼續強基礎、補短板,讓家園宜業又宜居。(張泉東 荊建平 馬海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