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的盂縣西煙鎮,悅動的綠色已然蘇醒。種下的作物早已冒頭,給大田換上新裝。盂縣順澤農機服務專業合作社的農田里,一株株玉米苗整齊排開,生機盎然。這片盂縣家喻戶曉的“米糧倉”,今年迎來了升級,裝上了“智慧芯”,農民種田更精細更高效。 近年來,西煙鎮大力推廣農業機械化、智慧化應用,2015年,西煙鎮西村村村民田春元順勢而為,牽頭成立盂縣順澤農機服務專業合作社。引進新農機、培養農機手、流轉土地規模種植……合作社不斷發展壯大。如今,合作社擁有拖拉機、聯合收割機、植保機、農作物秸稈打捆機等30余臺農機,托管著西煙鎮南頭村、西村村、烏耳莊村等村上萬畝耕地,為農民提供種、耕、管、收等生產作業。 為助推農業產業升級,盂縣大力推動智慧農業發展,打造了北下莊鄉、西煙鎮2個智慧農場示范區。盂縣順澤農機服務專業合作社正是西煙鎮智慧農場示范區建設的主體。 “過去咱這地方種地、收獲全靠人工。有了機械以后,種地能省不少事,但是種好地,光靠農機可不夠。”田春元說,“山西少雨缺水,十年九旱。‘硬核裝備’與‘軟實力’優勢互補,‘土辦法’與新技術互相結合才能解決農業只能看天吃飯的問題。打造智慧農場,就是我們科技種田的新嘗試。” 智慧農場內,成行的監測設備早已安裝完畢,土壤里的傳感器正默默收集著溫度、濕度和蟲情數據。這些數據實時同步到智慧農場調度中心的系統里,同時也能在手機上看到。每塊地都有自己的“健康檔案”,“告訴”農民自己的需求。 盂縣順澤農機服務專業合作社打造的智慧農場調度中心,現場建設進入尾聲,智慧農場在這里從圖紙變成現實。田春元點開手機App邊演示邊說:“現在所有設備都已聯網,掏出手機就能看到地里的溫度、濕度,物聯網殺蟲設備可以遠程開啟。種地不再只靠經驗,我們能夠通過設備采集回來的生長數據決定何時澆水、何時打藥,真正實現‘慧種地’。” “合作社打造的智慧農場,就像一塊試驗田,周邊村子都在盯著看。以前農民想要了解農田情況得跑好幾趟地頭,現在農田‘會說話’,是否需要喝水、是否需要殺蟲一目了然。”合作社社員張杰說。 智慧農業讓傳統耕作方式升級換代,就像給大田裝上了“科技芯”。“我們希望通過數字化、智能化技術與農業生產的深度融合,解決傳統農業面臨的效率、安全等問題。等到秋收,我們就能知道這新技術種出來的地怎么樣,畝產就是最有力的答卷。”田春元說。(蘆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