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西門塔爾牛 5月8日,郊區舊街鄉測石村的養殖場,西門塔爾牛有的在悠閑地吃草料,有的在休息,或臥或立,享受著寧靜的時光。養殖場負責人荊盈田穿梭在牛群中,仔細檢查每頭牛的狀態,眼神中滿是對這些“寶貝”的關愛。他笑著說:“這些牛就像我的家人,看著它們一天天長大,心里別提多踏實了。” 這份踏實的背后,是荊盈田十余年養殖經驗的積累。1974年出生的他是土生土長的測石村人,早年以養羊為生。2016年,養羊規模擴大到500只時,他成立了陽泉市開泰養殖有限公司。六年的養羊經歷,讓他摸索出不少養殖門道。然而,隨著市場的變化和對養殖業的深入了解,他發現養牛的利潤空間更大。2020年,他果斷轉型,從忻州市購買了50多頭西門塔爾牛,踏上了養牛之路。 轉型并非易事,西門塔爾牛對養殖技術要求更高。為了掌握專業方法,他不辭辛勞,多次前往忻州市,向當地的養殖大戶請教。“當時心里也犯嘀咕,但想著‘技術能補經驗’,就堅持下來了。”回首轉型初期,荊盈田感慨。憑借著好學肯鉆研的勁兒,他逐漸摸清了西門塔爾牛的養殖門道,從飼料配比到疾病防控,每一步都精益求精。 正是這份對技術的執著,讓荊盈田的養殖事業逐漸步入正軌。如今,他的養殖場存欄84頭西門塔爾牛。他總結道:“西門塔爾牛生長快、肉質好、適應性強,通常12個月即可出欄,體重可達900公斤。但是,要想養好牛,必須靠技術和細心。”在飼料配比上,荊盈田下足了功夫。他用豆粕、玉米、麩皮、小蘇打和鹽按比例混合制成飼料,既保證了營養均衡,又降低了成本。“這些牛每天吃200多公斤飼料,一頭牛一天的‘伙食費’就要幾十元,可不能馬虎。”他說。 除了科學喂養,疾病預防更是養殖的重中之重。每年3月和9月,郊區畜牧部門的技術員都會定期上門,為牛群注射疫苗,重點預防口蹄疫等常見疾病。荊盈田強調:“防疫是養殖的頭等大事,一旦出問題,損失可就大了。”日常管理中,他堅持每天帶領工人清理牛棚、嚴格執行消毒制度,確保養殖環境安全衛生。此外,他還會親自檢查牛蹄和口腔,細致觀察每一頭牛的健康狀況,確保早發現、早處理。 在抓好防疫的同時,荊盈田始終注重環保和可持續發展。他建造了化糞池,將牛糞收集起來進行集中處理,轉化為有機肥料,免費提供給村里的農戶使用。這一做法既解決了養殖污染問題,還為農戶節省了肥料開支,實現了經濟效益與生態效益的雙贏。荊盈田說:“牛糞可是好東西,在種地施肥中作用可大了。” 憑借優質的牛肉品質,荊盈田的西門塔爾牛長期銷往平遙,與當地客戶建立了穩定的合作關系。為了進一步擴大養殖規模,提升管理水平,他在去年啟動了山頂牛棚的擴建工程。新場地占地16.8畝,選址于通風良好、視野開闊的山頂,為牛群提供了更加舒適的生長環境。“過去靠經驗,現在靠技術。未來,我將在這里引入自動化的管理系統。養殖業也要與時俱進,這樣才能走得更遠。”荊盈田滿懷信心地說。(梁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