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門一響,心里就踏實了。”近日,礦區貴石溝街道水灘社區5號樓李淑珍老人家的門鈴準時響起。67歲的李淑珍緩緩打開房門,鄰居張瑞芬端著熱氣騰騰的餃子站在門口。餃子蒸騰的熱氣氤氳了老人的眼眶:“這23天,你們讓我嘗到了‘家的味道’。”這場持續23天的暖心送餐行動,正是水灘社區“左鄰右舍”幫忙小站傳遞鄰里溫情的生動縮影。 時間回溯到4月16日,李淑珍老人的兒子因突發重病需要住院治療,老人的飲食起居照料陷入困境。社區工作人員得知情況后,迅速啟動“緊急幫扶機制”,通過“鄰里微光”線上服務平臺發布志愿者招募信息。消息一經發出,便得到眾多居民積極響應,短短一天內,幫扶申請紛至沓來。最終,熱心居民張瑞芬“接單”,開啟了這場充滿愛意的幫扶接力。 “不過是每天多加把菜的事。”張瑞芬說得輕松,可這23天里,她付出的心血遠不止于此。考慮到老人患有高血壓,她烹飪時特意少油少鹽;發現老人牙口不好,便將蔬菜切得細碎,每天還變著花樣準備營養餐。除了準時送餐,張瑞芬還主動幫老人代買藥品、打掃衛生、定期測量血壓,用無微不至的關懷溫暖著老人的心。 在水灘社區,這樣溫暖貼心的志愿服務早已成為常態。社區充分整合資源,凝聚260余名黨員和千余名志愿者,組建8支志愿服務隊,構建起“學雷鋒總站—網格分站—樓道微站”三級志愿服務網絡體系。居民只需通過“鄰里微光”線上服務平臺“點單”,或撥打服務熱線,就能快速獲得幫助。如今,平臺注冊志愿者已達1287人,服務內容覆蓋買菜、送餐、義診、衛生清潔、臨時照料等生活各方面,真正做到急居民之所急,解居民之所難。 “社區推出的‘時間銀行’是激發居民參與熱情的一大創新舉措。居民參與志愿服務的時長可以‘儲存’起來,日后有需求時,便能兌換相應的志愿互助資源。”水灘社區黨委書記、居委會主任趙海芳說,這一機制讓居民從服務的“被動接受者”轉變為“主動參與者”,成為“鄰”距離服務的“主角”,增加了鄰里互助氛圍。 “小事一樁,都是鄰居,能幫就幫。”一句樸實的話語,道出了鄰里間最真摯的情感。一次次看似尋常的“舉手之勞”,傳遞著溫暖,增進了鄰里情誼。自今年1月“左鄰右舍”幫忙小站成立以來,已累計為26戶家庭送去溫暖。令人欣喜的是,15位曾受助的居民深受感動,主動加入志愿者隊伍,將這份溫暖繼續傳遞。 居民孔祥惠和妹妹便是“受助者—志愿者”良性循環的典型代表。曾經,她們在生活中得到社區志愿者的諸多幫助,這份溫暖讓她們銘記于心。如今,只要社區發布志愿者招募信息,姐妹倆總是第一時間報名,積極投身環境美化等志愿活動。“之前大家幫助了我們,現在也想盡自己的一份力,把這份溫暖傳遞給更多人。”孔祥惠樸實的話語中,飽含著最真摯的情感。 數字平臺上不斷彈出的幫扶申請、志愿者們迅速的響應,以及“時間銀行”存折上密密麻麻記錄的志愿服務時長,串聯起一個個感人至深的暖心故事。“左鄰右舍”幫忙小站已成為社區“聚鄰、暖鄰”的全新路徑,讓鄰里之間的情誼愈發深厚,讓社區生活充滿溫暖與愛。(范佳鈺??賈宇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