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陽泉日報》和《陽泉日報·晚報版》刊登了多條民生新聞:推行“不動產登記+公證”,市民辦理房產繼承業務從“跑兩次”變成“跑一次”;平定縣成立房產和物業中心,解決物業問題“九龍治水,各自為政”的局面,一套機構管到底;水利部門籌措資金更換農村年久失修、跑冒滴漏的供水管道,讓農民用水安心……這些新聞在引起人們關注的同時,也讓大家為這些沉甸甸的“民生禮包”點贊。 古語說,治國有常,利民為本。群眾的“急難愁盼”里有著最真實、最迫切的民生期待。把“群眾盼的”變成“政府干的”,把人們的“期待”變成“現實”,這既能看出政府的為民情懷,也能體現政府的責任擔當。 我們應明白,民生期待不是“紙上清單”,而應是“蹲下來聽的真心話”。民生期待的起點,在農民種地的泥土里,在市民生活的盆碗間。可喜的是,我們通過走訪調研、網絡信息征集等“線上+線下”的方式,傾聽民意、匯集民智,推動解決了一個又一個民生問題。 把期待變成現實,關鍵在“落實”二字。這也就是說,民生期待不是“空中樓閣”,而應是“釘釘子干的實在事”。面對市民對居住環境提升的期待,陽泉推行老舊小區改造,通過以“心”換“新”,讓居民幸福“原地升級”。面對人們幼有所育的期待,陽泉加強普惠托育服務體系建設,持續推進托育服務擴容提質。面對農民出行便利的期待,陽泉延伸多條公交線路,讓農民“出門有車坐,抬腳就進城”。這些變化的背后,是各級各部門扎扎實實干出來的工作。 民生期待不是“單向給予”,而是“手拉手圓的同心夢”,這就需要聚民智、解民憂,充分用好群眾的“金點子”。在每年的陽泉兩會上,我們可以看到很多代表和委員,積極建言獻策,發出有針對性的“聲音”。這些“聲音”或涉及教育領域、或涉及衛生領域、或涉及餐飲領域,我們應認真傾聽、用好建議。 心系萬家燈火,情牽柴米油鹽。向前跑、不停歇,相信會有更多民生期待在實干中開花結果。(孔北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