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月13日,央視新聞頻道播放《山西陽泉3.1億年前木化石群新發現大量鱗木類化石》,報道介紹了我市豐富的木化石資源。其中,我國保存最完整的鱗木類化石備受關注。 鱗木,一種已滅絕的遠古石松綱植物,由于樹干表面螺旋排列的葉座像鱗,因此被科學家命名為鱗木。經中國科學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科研人員觀察、分析和研究,我市發現的近十種鱗木類化石都集中在距今3億年前左右,正值地球上形成大規模茂密森林并孕育煤炭資源的重要時期。

鱗木化石 距今3.1億年木化石群揭開哪些秘密 鱗木類化石在我國多地有分布,形狀多為平面。此次發掘的鱗木類化石為罕見的礦化和鈣化鱗木類化石,且形狀為立體。這次發掘出的鱗木類化石是目前為止國內發現的最完整的鱗木礦化標本。 

鱗木化石 它具有科學上的價值,比如說人們都知道煤是植物形成的,但究竟是什么植物形成的,傳統標本的保存讓我們研究的深度達不到,那么現在這種化石材料,就能夠解釋說明這個物種是什么物種。 顯微鏡下的木化石長啥樣 除了樹木的種類,木化石群還有哪些細節展現在我們面前呢? 
鱗木類化石 
科達木化石 節目中,研究人員使用顯微鏡將鱗木類化石、科達類木化石的內部微觀結構放大了數百倍。鱗木類化石排列得密密麻麻像蜂窩一樣,科達木化石的橫切面,整體從中心呈一個放射狀向四周放射。 一棵倒伏的大樹竟能推測出大海的方向

目前全國直徑最大的科達類木化石 在3.1億年前的木化石群發掘現場,科研人員還發現了目前國內個體最大的科達類木化石,距今大約2.95億年。科達又是一種什么植物呢?科達類的木化石又有哪些科考價值呢? 
下石盒子組木化石 
上石盒子組木化石
據了解,科達是一類已經滅絕的裸子植物,多為高大的喬木,是重要的可以形成煤炭的植物。現場還原地保護了一處我國最大的科達類木化石。科研人員通過相關復原技術推測,這株科達樹在當時大約有43.5米高。專家介紹,這棵樹倒的方向是朝東的,這也反映了當時水流的方向是由西向東,所以,推測當時大海可能就在陽泉東南方向。 AI復原鱗木和科達樹長啥樣



鱗木復原圖 3.1億年前的樹木到底長什么樣呢?央視記者依據科研人員所提供的相關數據信息和參考圖,通過AI技術復原了3.1億年前的鱗木和科達樹的樹干。 不戴手套觸摸會破壞古生物化石嗎

考古人員發現的鱗木類化石

掃描二維碼,查看更多詳細內容 專家表示,古生物科考和文物的考古是不同的。文物大多保存在松軟的土層,而化石保存在堅硬的巖層,文物年代比較近,可以做碳14測年或者檢測物質組成。一些文物也容易受到汗液的侵蝕,所以在觸摸文物的時候一定要佩戴手套,而古生物化石在地下埋藏的時間較久,本身已經是巖石了,清理雜土或用膠水加固的時候,如果佩戴手套會操作不便,所以,接觸古生物化石的時候是不需要佩戴手套的。顧?超整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