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汖全貌 古村檔案 大汖位于盂縣北部的群山之中,村子依山而建,房屋錯落有致,獨特的建筑群完整地保留了當地建筑風格和盂縣民俗風情,體現了人與自然的完美結合,被稱為盂縣“深山里的布達拉宮”。相傳,大汖的歷史可追溯到1500多年前的北魏時期,是盂縣最古老的村子之一。隨著年輕人外出讀書和工作,如今大汖村內僅剩10多名老人留守。大汖2013年被列入第二批中國傳統村落名錄,2019年入選第七批中國歷史文化名村。 
木質門樓 上山下水組成的“汖”字,在字典中讀作“pin(入聲)”,但在盂縣人口中,汖被讀作“can”或者“ce”。同時,很多盂縣人還認為,汖是一個象形文字,奔騰之水從山上流下,形成瀑布,汖即瀑布之意。在盂縣北部的梁家寨鄉就有這樣一處景致——兩座大山之間,一股清流奔騰而下,形成3處瀑布。最大的瀑布所在之處,沿山坡地形坐落著一個小村莊,村民將這里稱為大汖。 初冬,村莊深處的瀑布不見了夏季豐水期時的模樣,只剩一股細流潺潺流淌。水流沿著山谷彎彎曲曲地一路流去。細小之處,雖然被草木掩蓋著看不到水流,但是叮咚的流水聲卻倔強地宣示著自己的存在。大汖人即使身處深山、居所簡陋,內心依然樂觀而富足。 
古街巷 “村里人口最多時曾有300多人,隨著年輕人外出學習工作,村里只剩10多個留守老人。即使有村民返鄉經商、照顧老人,村里的總人數也不過20余人。這些年,隨著老人們的離去,村民數量一直在減少。說起來,大汖早就不是一個獨立的行政村,而是并入了御棗口村。但是在村民心中,大汖是心中永遠割舍不下的家鄉。為了方便管理,我被推選為負責人,成為村民與外界溝通聯絡的橋梁。同時,我還是村里的文保員,也要為古村的保護出力。”村民韓國印說。 在村民心中,大汖是古老的。大汖原住民都姓韓,村民猜測先祖可能是同一家的兄弟,可惜沒有紙質家譜可以考證,靠村民口口相傳留下來的故事,也隨著時間的推移逐漸模糊。有人說,大汖韓家的祖先是明朝由山西洪洞大槐樹移民而來;有人說,村口的大槐樹已有近千年歷史,應該是當時村民種植的;還有人說,村后廟宇內的石碑落款刻有“永安二歲”的字樣,從北魏永安年間算起,大汖的歷史距今已有1500多年。 
石頭院墻 雖然對大汖的歷史有著不同認知,但是對于大汖的古老與魅力,大家卻有目共睹。“村落整體建在一塊凸起大石頭上,由50多個院落組成。房子依山就勢、由下而上修建,遠遠望去層層疊疊、參差錯落,但又屋瓦相連、相依相偎。”韓國印說。遠望大汖,如“深山里的布達拉宮”般壯美。行走在村里彎彎曲曲的小路上,又是另一種體驗:青石小路被歲月打磨得失去棱角,光亮圓滑,但依然可以看出,一級級臺階并非簡單的青石堆砌,而是在整塊石頭上鑿出的。房子、街巷、小路融為一個整體,跨越千年在此處相逢。 大汖的房屋也很有特色。民居多是二層或三層樓房結構,由黃黏土與石頭混合建成,先用石塊壘砌墻面,再往墻面糊上黃泥,保溫效果很好。二層樓的結構中,只有下層住人,上層用來存放雜物、糧食,可以防潮。民居的院墻用形狀各異的石塊壘砌而成,看起來并不嚴絲合縫,但卻十分牢固。遠遠望去,石塊壘砌的外墻如同藝術品。 
二層民居 大汖如同世外桃源,人們在這里可以感受到一份寧靜。村里人少、車少,有時雞犬之聲甚至蓋過了人聲。站在村子對面的觀景臺上靜靜凝望古村,人們耳邊只有鳥叫聲、流水聲。周遭安靜,人們的心也跟著靜了下來。 大汖很“小”,村民活動范圍在破舊小院、幾分田地之間,過著“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大汖又很“大”,許多村民世代居住在這里,在村里就看盡了人的一生。88歲的村民韓雙牛就是這樣,從他知道的曾祖父輩起,就已經定居在這里。韓雙牛8歲放羊,14歲開始種地,各種農活兒一干就是八十年。他和老伴兒劉巧秀養育了5個子女,孩子們走出了大汖,老兩口卻因不適應外面的生活選擇留守。韓雙牛曾短暫離村到上海旅游,見識過高樓大廈和車水馬龍后,他更加惦記家中的幾分田地。閑暇時,韓雙牛常坐在陽光下的小院里,望著自己出生、成長的屋子,望著一年比一年更舊的村子,有過失落,但也心懷希望,“這些年游客多了,村里熱鬧了不少,以后會更好的”。 
云頂客棧 前些年,大汖迎來開發機遇,開發商在村里新建了觀景臺、步道、商業街、云頂客棧等景點。傳統古村與現代設施“碰撞”產生的效應吸引了許多游客,讓大汖“火”了一陣。經營農家樂、銷售土特產、開辦民宿,讓村民看到了希望。鄉村旅游總有淡季和旺季,經營的收入也有高有低,好在大汖人從不放棄。今年夏天,因降雨損毀的道路,也在大家的齊心協力下重新修通。“人在、村在、希望在,一切都會好起來。”韓國印說。?侯?節文/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