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村檔案 張莊村位于平定縣南部,四面山巒環繞,境內地勢平坦,有河流穿村而過,被列入第五批中國傳統村落,入選第六批山西省歷史文化名村。相傳,張莊村早在舊石器時代就有人類生存繁衍,村落可能形成于唐朝天寶年間。張莊村歷史悠久,古建筑資源豐富,閑堂、南廟、郭金虎古院、二財主院、中觀音閣等建筑至今保存完好,武社火、剪紙、面塑、漆畫、根雕等民俗文化傳承至今。 
閑堂

郭金虎古院 



雕刻 
?街巷 
古建筑 
二財主院 
古閣樓 深秋時節的平定縣張莊鎮張莊村,楓葉火紅、玉米金黃,一切都富有層次,一切都五彩斑斕。古樸的村落、玩鬧的孩童、收秋的村民,賦予了張莊村不一樣的風情。人們行走在鄉間小路上,仿佛置身于一幅美麗的油畫中。 村落是人類最早賴以生存的根基,也是祖先繁衍后代的安全港灣。它從選址到布局都強調與自然山水融為一體,張莊村也不例外。張莊村風光秀美、位置優越,四面山巒環繞,境內地勢平坦,國道207穿村而過。南河、花溝河、石坪河貫村而過、緩緩流淌,最終匯入陽勝河。張莊村黨總支書記、村委會主任王清波介紹,根據村里出土的石器、骨針、野獸化石等文物考證,張莊村早在舊石器時代就有人類生存繁衍。村里碑文記載,張莊村可能形成于唐朝天寶年間。如今,豐沃的土地、豐富的水資源、便利的交通,給張莊村的發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張莊村南望風火嶺、北靠馬鞍山、東依浮山嶺、西傍陽勝河,地勢東南高、西北低,三山四嶺七垴錯落有致。村里的古建筑依地勢而建、分布其間,歷經千年歷史至今保存完好。在村里走一圈,人們能看到廟宇、商鋪、作坊、石橋以及石磨、石碾、古井、古樹等。置身其間,人們仿佛穿越千年回到舊時,和古人一同勞作,一同感悟并領略曾經的市井生活。 “村里古建筑很多,根據用途、結構、樣式不同,大體可以分為三類。第一類是用于祭祀的廟、祠、堂、閣的磚木建筑,其中廟、殿、樓、堂為硬山式屋頂,樂樓和鐘鼓樓為懸山式屋頂,還有一些建筑是卷棚式屋頂。第二類是地主、商人、手工業作坊主作業、居住的磚木結構瓦房,這些建筑大多數是硬山式屋頂,房間構成有中堂、暖閣之分。第三類是老百姓居住的灰土青磚小碹窯洞或者磚木平房?!蓖跚宀ㄕf。 瓦檐翹、門吱呀,一開一合間仿佛講述了一個家族的歷史,又或者訴說了一個人的一生。聽村里的老人講,張莊村的古建筑大多數是明清時期修建的,也有一部分是民國時期修建的。目前,郭金虎古院、二財主院以及閑堂、南廟、中觀音閣等依然保存完好,以別樣的方式訴說著村子曾經的故事。 時光荏苒,歲月悠悠。如果說一座座古建筑是鄉愁的載體、鄉村的肌理,那武社火、剪紙、面塑、漆畫、根雕等民俗文化,則是鄉愁的內容、鄉村的靈魂。在張莊村眾多民俗文化中,武社火是最具有代表性的。69歲的郭景海是土生土長的張莊村人,也是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張莊武社火的代表性傳承人。他說,武社火也叫武術社火,是一種傳統的民間競技表演藝術。每年元宵節或張莊村辦廟會,總少不了武社火表演。武社火的表演形式豐富多樣,有集體表演、單人獨練、雙人對打、多人組合等,其表演套路也種類繁多,有通臂拳、義和拳、大洪拳、通臂單刀、雙刀等。 受祖父影響,郭景海自幼喜歡武社火,并多次代表張莊村比賽取得好成績。近年來,郭景海系統整理武社火的表演套路,自編課程教材《張莊武社火》,積極推動武社火入選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退休后,他被返聘到張莊小學教學生表演武社火,傳承非遺技藝。如今,在張莊村,上至七八十歲的老年人,下至十幾歲的青少年,很多人會表演武社火。 遠去的是歷史,迎接的是美好。近年來,張莊村盤活閑置資產,“騰籠換鳥”引進山西中燁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平定縣鴻振鋅業有限公司、平定縣欒鑫鋅業有限公司等工業企業,不僅讓土地生金,還幫村民解決了就業難題。此外,村里還實施人居環境整治工程——清理垃圾、建設休閑廣場、改造供水管網、新建公共廁所、實施“煤改氣”“煤改醇”工程、清理河道、修建過街天橋,進一步改善村民生活條件的同時,也讓村子“顏值”提高了?!跋乱徊?,我們將進一步結合村里的文化資源、土地資源、工業資源等,推動村里產業、人才、文化、生態、組織全面振興,讓人們的生活芝麻開花節節高。”王清波說。張泉東?王飛文/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