忻州古城永豐門下,文玩收藏店鋪林立。這里唯一一家專營古籍舊書的書店,堪稱藏在古城里的“查令十字街84號”。 6月19日,記者走進這家書店,目光所及之處摞著各式文獻史料、文學小說、舊報紙、連環(huán)畫……不足20平方米的空間,恍若一條由故紙堆擁簇出的走廊。淡淡的書香撲鼻而來,歲月與紙張交織的氣息讓人心緒沉靜。 店主張茂龍與這些古籍舊書打交道已有20多年,從街頭巷尾的流動書攤,到2019年古城運營后在東大街安家落戶,這家小店成了舊書的避風港。 一頭扎進這方小小的書海中,擺放在書架最顯眼位置的是一整套《忻州文史》,從2002年出版的第一輯開始,已經收集了40余輯。這套叢書既不是店里最貴的,也不是最老的,卻是張茂龍最愛不釋手的。“從革命抗戰(zhàn)到新中國成立,里面寫的是忻州本地的百余年風風雨雨,一段段波瀾壯闊的歷史,讓人感嘆整個民族的復興之路。”張茂龍輕撫過書脊,言語間滿是愛惜。 這份對歷史的珍視,讓張茂龍在書籍保存上格外用心。線裝古籍都用塑料薄膜仔細封存,他甚至摸索出用鉚釘和乳膠修復散頁的“獨門手藝”。“‘敬字惜紙’的傳統(tǒng)不能丟。”張茂龍感慨道,“現在信息獲取渠道更多了,但不少散落在民間的古籍舊書都是無法檢索到的孤本,更需要我們精心守護。” 20多年間經手圖書不計其數,如何定義一本好書?“早年間為了生計入行,能賣個好價錢的就是好書。”張茂龍?zhí)寡裕暗胶髞砀械剑転閷λ信d趣的讀者產生指引作用的書,才能稱得上是好書。” “與新書相比,閱讀的魅力可不局限于書籍內容本身,從紙張、裝訂、筆墨、印刷方式,甚至書中夾雜的書信、發(fā)票、印章,都能了解到成書時代的社會文化背景。”老顧客王鳳英拿起一本舊書,端詳著紙張紋理和裝訂痕跡,“有時,書頁間前人留下的只言片語同樣耐人尋味,就像是與一位素未謀面的朋友進行了一場跨越時空的對話,這種‘開盲盒’般的驚喜恰恰是新書提供不了的。” 在古城的角落里,這間特別的書店沒有奢華的裝飾,甚至沒有像樣的桌凳,但經常探訪書店的老顧客總愛與店主、書友聊聊最近看的書,像拉家常一樣自在。小小的書屋如同一座流動的文化倉庫,亦是一條溫暖的情感紐帶——這是屬于紙質書籍特有的溫度。(薛志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