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高度關心和推動文化和自然遺產保護工作,作出一系列重要指示和全面部署。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文物和文化遺產承載著中華民族的基因和血脈,是不可再生、不可替代的中華優秀文明資源。”山西是文物資源大省,第三次全國不可移動文物普查調查登記不可移動文物53875處,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531處,居全國第一;古建筑28027處,占全國的10%;元以前早期木結構古建筑500余處,占全國的80%以上;第一次全國可移動文物普查413家國有文物收藏單位普查登記可移動文物320余萬件,全國排名第五,其中,珍貴文物76124件,一級博物館9家。這些歷史文化遺產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瑰寶和典型代表,彌足珍貴,具有極高的歷史價值、文化價值、審美價值、科技價值、時代價值。 長期以來,由于各方面原因,山西文物文博單位安全能力基礎工作十分薄弱,風險隱患突出,尤其是低級別文物、木結構古建筑等基本的安全預警與應急能力嚴重不足,亟需加大投入,補齊短板,守護好老祖宗留下來的寶貴財富。
建議
2024年國務院《政府工作報告》提出,從2024年開始擬連續幾年發行超長期特別國債,專項用于國家重大戰略實施和重點領域安全能力建設。為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文物工作的重要論述和對山西工作的重要講話重要指示精神,扛起為國護寶政治責任,建議國家發展改革委將文物、文博領域安全能力建設納入超長期特別國債支持范圍,從三個方面重點支持,力爭在國家“兩重”政策實施期間全面提升文物安全整體防護能力。 一是支持文物文博領域安全標準化建設。針對不同文物類別、不同保護級別和管理機構情況,從風險管控、隱患治理、安全臺賬、應急機制、教育培訓和平安工程等方面實施文物文博領域安全標準化建設,分類實施安防、消防、防雷工程,推進以安全監測、入侵報警、火災預警、自動滅火、電子巡查為主的安全防控設施建設,增強文博單位災害預警和防災減災能力,確保不發生重特大文物火災和文物安全責任事故,不發生規模性文物被盜竊盜掘等文物犯罪案件。 二是建設文物安全數字化監管平臺,利用衛星遙感和無人機對文物進行實時監測。加快建設文物安全數字化監管平臺,力爭用三到五年的時間將全省5萬余處不可移動文物全部納入監管范圍,實現文物安全監管“一張網”全覆蓋,解決長期以來,大量文物無人管、無人看的現狀,實現“技防+人防”“線上+線下”的文物安全保護機制。利用衛星遙感技術和無人機低空監測對不可移動文物進行全覆蓋、周期性監測,通過圖像圖斑變化的歷史數據對比分析,找出疑似違法違規建設和破壞行為;通過無人機低空監測對衛星遙感監測數據進一步核實,對樹木遮蓋、建筑遮擋等復雜地形的不可移動文物進行“無死角”監測,守牢文物安全底線,維護國家文化安全。 三是支持對長城等線性遺產開展本體實體防護項目。針對部分地區出現長城遭非法養殖放牧“蠶食”破壞、違法建設破壞長城本體等現象,為周邊存在生產生活、農牧活動、破壞行為的長城重要點段兩側安裝防護網,在長城重要點段的保護范圍邊界安裝電子提示設備,解決部分長城點段存在違法建設、違規放牧、人為破壞等問題,切實筑牢長城守護防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