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教育是國之根本,陽泉市深入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教育的重要論述,以教育高質量發展賦能全方位發展。夯實基礎教育根基,通過均衡資源配置、保障教育機會公平、提升教學質量,推動城鄉教育一體化;強化思政教育鑄魂,推進思政教育與學校課堂融合,發揮實踐育人功能;加強教師隊伍建設,完善人才引進、培養、激勵機制。同時,加大教育投入,推進改革創新,發展素質教育,促進教育公平,辦好人民滿意的教育,為城市發展提供人才與智力保障。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教育興則國家興,教育強則國家強。建設教育強國,在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征程中扮演著戰略先導的關鍵角色,是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的有力支撐,是促進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的有效途徑,更是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基礎工程。教育,是民族振興、社會進步的基石,是功在當代、利在千秋的德政工程。
陽泉市委十三屆八次全體會議指出,建強高素質教師隊伍,加強學校管理,不斷提高辦學質量和水平。一直以來,陽泉在教育領域持續發力,在學前教育階段,大力扶持公辦園,公辦性質幼兒園占比頗高;義務教育實現均衡發展,成為山西首批義務教育均衡發展整體達標市;還積極推進大中小幼思政教育一體化建設,為培養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奠定基礎。以教育高質量發展助力我市全方位推動高質量發展,這不僅是時代的要求,更是陽泉實現長遠發展、在轉型發展中脫穎而出的必由之路。
夯實基礎教育根基,促進教育公平優質
教育公平是社會公平的重要基石,而基礎教育的公平優質,則是構建教育公平大廈的根基。一座城市在推進基礎教育建設進程中,始終錨定“公平”與“優質”雙核心目標,從資源均衡配置、師資統籌調配等方面精準發力,確保每一位學子都能沐浴在優質教育資源的陽光下。
在資源均衡配置方面,積極推進城鄉教育一體化發展。加大對農村地區、薄弱學校的教育投入,改善辦學條件,縮小城鄉、校際之間的硬件差距。通過建設標準化學校,確保農村學校在教學樓、實驗室、圖書館、體育設施等方面達到一定標準,為學生提供良好的學習環境。同時,加強教育信息化建設,通過“互聯網+教育”的多媒體模式,將優質教育資源輸送到偏遠地區,讓農村孩子也能同步享受到城市的優質課程。例如,開展遠程同步課堂,讓城市優秀教師的授課實時傳遞到農村學校,實現教育資源的跨區域共享。
教育公平不僅體現在硬件設施上,更體現在教育機會的均等。嚴格落實義務教育免試就近入學政策,規范招生秩序,杜絕“擇校熱”,確保每個孩子都能公平地接受義務教育。對于特殊群體,如留守兒童、殘疾兒童等,給予特別關注和關愛。建立留守兒童關愛服務體系,通過心理輔導、學業幫扶、生活照料、優惠費用等措施,讓留守兒童感受到溫暖和關懷;完善特殊教育保障機制,加大對特殊教育學校的投入,提高特殊教育師資水平,為殘疾兒童提供適宜的教育,保障他們的受教育權利。
在追求教育公平的同時,不斷提升基礎教育質量。加強教師隊伍建設,通過教師培訓、教研活動、名師引領、互助交流等方式,提高教師的專業素養和教學能力。開展課程改革,優化課程設置,注重培養學生的綜合素質和創新能力。例如,推行素質教育課程,開設藝術、體育、科技、技能等特色課程,豐富學生的學習體驗,激發學生的興趣和潛能。同時,建立科學的教育評價體系,改變單純以分數論英雄的評價方式,更加注重學生的全面發展和個性成長,促進基礎教育質量的整體提升。
強化思政教育鑄魂,培育時代創新人才
思想政治教育是教育的靈魂,是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的關鍵環節。陽泉市高度重視思政教育,將其貫穿于教育教學全過程,努力培養學生的愛國情懷、社會責任感和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
在學校思政教育中,加強思政課程建設。開足開齊青少年的思政課,優化思政課程內容,將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習近平文化思想等融入思政教學中,讓學生深刻理解黨的理論和路線方針政策。創新思政教學方法,改變傳統的灌輸式教學,采用案例教學、情景教學、實踐教學、現場教學、研學教學等方式,增強思政課的吸引力和感染力。例如,組織學生開展社會調查、參觀紅色教育基地等實踐研究活動,讓學生在親身經歷中感受歷史、了解社會,增強對青少年思政教育的認同感。
同時,推動思政教育與學校課堂的有機融合。將思想政治教育元素融入到各學科教學中,實現全員、全過程、全方位育人。各學科教師深入挖掘學科中的思政內涵,在傳授專業知識的同時,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如在語文教學中,通過講解經典文學作品,培養學生的文化自信和民族自豪感;在歷史教學中,讓學生了解中華民族的奮斗歷程,激發學生的愛國情懷。
此外,要注重思政教育的實踐育人功能。開展豐富多彩的校園文化活動,營造濃厚的思政教育氛圍。舉辦主題演講比賽、紅色文化節、志愿服務活動等,讓學生在活動中受到教育和熏陶。加強家庭、學校、社區協同育人,形成教育合力。通過家長和學校、社區教育活動等形式,引導家長和社會各界關注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共同為學生的成長創造良好的環境。
加強教師隊伍建設,提升教育整體質量
教師作為教育發展的核心資源,是提升教育質量的關鍵所在。深入實施人才強教戰略,從源頭培養、在職提升等多維度加強教師隊伍建設,構建科學的培養體系與激勵機制,著力打造一支師德高尚、業務精湛、充滿活力的高素質專業化教師隊伍,為教育事業發展筑牢人才根基。
在人才引進方面,出臺一系列優惠政策,吸引優秀高校畢業生和高層次教育人才來我市任教。通過公開招聘、人才引進計劃等方式,拓寬教師招聘渠道,提高教師招聘質量。同時,為引進的人才提供良好的工作環境和生活待遇,解決他們的后顧之憂,讓他們能夠安心從教。
在教師培養方面,加強教師培訓體系建設。建立多層次、多形式的教師培訓機制,針對不同學科、不同教齡的教師開展有針對性的培訓。開展新教師入職培訓,幫助新教師盡快適應教學工作;組織骨干教師培訓,提升骨干教師的教學水平和科研能力;開展班主任培訓,提高班主任的班級管理能力。同時,鼓勵教師參加繼續教育和學歷提升,不斷更新知識結構,提高專業素養。
此外,還要注重教師的激勵與評價機制建設。建立科學合理的教師評價體系,全面、客觀、公正地評價教師的工作業績和教學質量。完善教師激勵機制,對表現優秀的教師給予表彰和獎勵,激發教師的工作積極性和創造性。例如,設立教學成果獎、優秀教師獎等,對在教學、科研、育人等方面取得突出成績的教師進行獎勵,營造尊師重教的良好氛圍。
教育乃國之大計、黨之大計。新時代新征程上,要始終以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教育的重要論述為根本遵循,堅持教育優先發展戰略。持續加大教育投入,優化資源配置,近年來新建、改擴建多所學校,全面升級辦學條件,為師生營造優質育人環境。同時,深入推進教育改革創新,大力發展素質教育,既抓學業質量,又重學生身心健康、創新能力與社會責任感培養。強化師資隊伍建設,通過系統培訓、多元交流提升教師素養,廣納賢才充實教育力量。以促進教育公平為己任,推動優質教育資源均衡覆蓋,全力辦好人民滿意的教育,為陽泉高質量發展注入強勁人才動能與智力支撐。
(作者為陽泉市委講師團副團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