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書明
核心閱讀 消費在經濟發展中發揮著基礎性作用,是經濟增長的主要拉動力。要認真貫徹落實提振消費專項行動,擴大消費需求,提升消費能力,激發消費活力,更好發揮消費在暢通國民經濟循環、促進經濟增長中的重要作用。
消費是經濟增長的重要引擎,內需是經濟發展的基本動力。2024年底召開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將“大力提振消費、提高投資效益,全方位擴大國內需求”作為2025年九大重點任務之首,并作出了一系列重要決策部署。認真貫徹落實提振消費專項行動,要擴大消費需求,提升消費能力,激發消費活力,更好發揮消費在暢通國民經濟循環、促進經濟增長中的重要作用。
深刻認識提振消費全方位擴大國內需求的重大意義
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就擴大內需這個戰略基點作出科學闡釋和重要部署,指引加快構建新發展格局,把握未來發展主動權。中央經濟工作會議連續五年提出擴大內需并做出系統部署。從之前的“著力擴大國內需求”到當下的“全方位擴大國內需求”,同時將“大力提振消費”置于“提高投資效益”之前,凸顯了擴大內需特別是消費需求對于促進經濟增長的重要性,反映了對于擴大內需這個戰略基點理性認識的逐步深化和不斷提升。 應對復雜多變經濟形勢、增強經濟發展內生動力的客觀需要。消費在經濟發展中發揮著基礎性作用,是經濟增長的主要拉動力。當前我國經濟發展面臨復雜多變的國內外形勢。提振消費全方位擴大國內需求不僅是短期應對挑戰的重要任務,也是促進經濟長期穩定發展的戰略舉措。提振消費全方位擴大國內需求,還有利于集聚全球優質資源要素,促進國內國際雙循環。 加快構建新發展格局、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的戰略舉措。高質量發展是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首要任務。消費涉及面廣、聯動性強,是促進供給優化、加快產業升級、實現新舊動能轉換的重要牽引力。大力提振消費,發揮需求的導向作用,有利于帶動生產和投資,打通供需銜接的堵點斷點,形成供需互促、產銷并進的良性循環,為產業結構優化和經濟高質量發展提供不竭動力。 提高人民生活品質、滿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內在要求。消費與人民群眾生活息息相關,直接關系億萬群眾的獲得感和幸福感。提高人民生活品質是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任務,也是新發展階段改善民生的核心要義與實踐要求。適應居民消費需求變化及其階段性特征,從短期政策刺激轉向長效機制構建,大力提振消費擴大國內需求,不斷豐富消費供給,改善消費條件,創新消費場景,有利于滿足人民群眾更高層次、更趨多樣的美好生活需要,有利于提高人民生活品質,不斷增強人民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等。
正確處理提振消費全方位擴大國內需求的三個關系
提振消費全方位擴大內需是當前做好經濟工作的首要任務,要統籌兼顧、系統謀劃、整體推進,正確處理好擴大國內需求與深化供給側改革的關系、促進城鄉居民增收與優化收入分配機制的關系、促消費與惠民生的關系,確保提振消費全方位擴大內需各項政策落地見效。 擴大國內需求與深化供給側改革的關系。經濟發展是供給和需求相互作用的過程。一方面,勞動力、資本、技術等生產要素的供給決定了經濟潛在增長水平,決定著需求的對象、方式、結構和水平,新的供給可以創造新的需求。另一方面,需求又反過來引導供給,一切經濟活動歸根結底都是為了滿足需求,沒有需求,供給就無從實現。總供給和總需求的動態平衡是經濟實現平穩健康發展的基本要求。暢通國民經濟循環,必須統籌好總供給和總需求的關系。提振消費全方位擴大國內需求既要擴大“量”,也要提升“質”。要把提振消費擴大內需同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有機結合起來,加快培育完整內需體系,著力暢通國內經濟大循環,促進國內國際雙循環良性互動,推動經濟實現質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長。 促進城鄉居民增收與優化收入分配機制的關系。提振消費的基礎在于增加居民收入的同時優化收入分配機制。堅持促進城鄉居民增收與優化收入分配機制相統一,在促進城鄉居民持續增收的同時,推進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優化收入分配機制。提高居民收入在國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提高勞動報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完善稅收、社會保障、轉移支付等再分配調節機制。支持發展公益慈善事業,充分挖掘第三次分配對分配格局的補充調節作用。健全社會保障體系,發揮社會保障對低收入人群的“兜底”作用,切實提升中低收入群體的消費能力和信心,促進消費需求增長和消費結構升級。 促消費與惠民生的關系。隨著我國經濟進入高質量發展的新階段,擴大內需的基礎和條件發生新的變化,大力提振消費全方位擴大內需面臨新的機遇。傳統消費仍有較大增長空間,服務性消費將進入快速增長時期,擴大內需進入到需要更加依靠擴大消費的階段。把促消費與惠民生結合起來,在大力提振消費中著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堅持盡力而為、量力而行,加大對教育、醫療等基本公共服務的財政投入,加大保障性住房建設和供給,健全社會保障體系,出臺生育支持政策。
全面落實提振消費全方位擴大國內需求的主要任務
實施提振消費專項行動,要多措并舉,著力釋放我國巨大的內需潛力,扎實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為推進中國式現代化奠定堅實基礎。 促進城鄉居民增收。城鄉居民增收是提振消費擴大內需的基礎。居民增收是提振消費的重要前提,沒有收入的增加,就不可能有消費能力的提升。城鄉居民增收促進行動重點是增加居民工資性、財產性和經營性收入。一是持續擴大就業,促進工資性收入合理增長。把穩就業、保就業作為打基礎、利長遠的民生民心工程,加大穩就業促就業投入力度。加大對高校畢業生、靈活就業人員的職業技能培訓,推動勞動者技能提升增收。拓寬就業渠道,鼓勵高校畢業生等重點群體就業創業,重點增強中低收入群體消費能力。二是拓展財產性收入渠道,增加居民財產性收入。適當降低對財產性收入的個人所得稅稅率,提高基本減除費用標準等措施,減少居民的稅收負擔,增加可支配收入,鼓勵居民消費。以農民為重點,盤活農村閑置資產,增加農民的財產性收入。三是推動中低收入群體增收減負,提升消費能力、意愿和層級。適當提高退休人員基本養老金,提高城鄉居民基礎養老金,提高城鄉居民醫保財政補助標準等。 加強消費能力保障。提升居民消費能力是提振消費的根本。這既需要促進城鄉居民收入持續增長,也需要針對性減輕居民各類支出負擔和加強公共服務保障。一是加大財政民生支出。大力優化支出結構,持續優化收入分配格局,在支持保障和改善民生中加強財政對居民消費能力保障支持力度。二是提升居民消費意愿。健全直接稅體系,完善綜合與分類相結合的個人所得稅制度,發揮個人所得稅在調節收入分配中的積極作用。完善財政轉移支付制度,重點加大對財力薄弱地區的轉移支付力度,增加社會民生領域資金投入,支持發展民生事業。 促進服務消費提質惠民。服務消費提質惠民行動是提振消費的一項重要工作,既是大力提振消費、全方位擴大國內需求的重要抓手,也是加快動能轉換、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的有效途徑。一是促進服務消費提質擴容。從供給端激發居民消費活力,增強服務消費的可及性與吸引力。加強服務人員的技能培訓,增加優質服務供給,推動服務消費多元化升級。二是激發服務消費活力。積極發展首發經濟、冰雪經濟、銀發經濟。推動文化、旅游、體育等領域的服務消費優化升級,釋放文化、旅游、體育等消費潛力,推動消費結構向服務主導型轉變。從優化基礎性服務消費供給、激發改善型服務消費活力、培育壯大新型消費業態等方面共同推動我國消費結構優化升級。 促進大宗消費更新升級。要將大宗消費作為促消費的重要政策著力點,不斷釋放消費品以舊換新的政策優勢。一是加大消費品以舊換新支持力度,更有力地促進大宗消費。增發超長期特別國債,持續支持大規模設備更新和消費品以舊換新政策的實施,增加地方政府專項債券發行使用,允許專項債券支持收購存量商品房用作保障性住房,以增加有效需求。二是加力擴圍實施兩新政策,創新多元化消費場景。推動“兩新”政策提質增效,將設備更新支持范圍擴大至電子信息、安全生產、設施農業等領域,增加資金規模、擴大支持范圍、優化實施機制,拓展消費增長途徑。優化新能源汽車車輛購置稅減免政策,支持穩定和擴大新能源汽車消費,推動新能源汽車、智能家居等綠色消費與產業升級聯動,實現供需雙側協同發展。 促進消費品質提升。高質量的商品和服務供給是創造有效需求、促進潛在需求轉化為現實消費的重要條件。提升產品和服務質量能夠增強消費者的滿意度和忠誠度。一是支持消費品牌引領,更好地提升消費品質。設立品牌發展專項資金,支持品牌建設項目,健全首發經濟服務體系。實施新型消費培育工程,加速發展數字消費、綠色消費和健康消費等新興消費領域,推動消費結構優化與升級。二是支持新型消費加快發展,提高內外貿一體化水平。支持服務業企業的技術創新和產業升級,鼓勵企業加大研發投入,推動新技術應用和產業化。促進服務業領域的國際合作,增加更多優質服務供給。 促進消費環境改善。良好的消費環境有助于提升消費體驗和滿意度,能夠激發消費活力。營造安全放心的消費環境是提振消費的重要任務。一是引導規范市場秩序。加強市場監管執法力度,打擊假冒偽劣產品,維護公平的市場秩序,保障消費者權益,增強消費信心。對誠實守信企業給予通關、退稅等方面的便利,形成“守信激勵、失信懲戒”的市場環境,引導企業依法誠信經營。二是鼓勵消費模式創新。對直播帶貨、社交電商等新消費業態,通過稅收優惠等政策手段降低企業運營成本,推動線上線下融合的消費生態發展,為消費者提供更加便捷、個性化的購物體驗。支持消費基礎設施建設,引導地方提升消費設施、改善消費環境。(作者為山西財經大學綠色財稅研究中心副主任、教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