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創新能夠催生新產業、新模式、新動能,是發展生產力的核心要素。新時代新征程上,要以科技創新推動產業創新,特別是以顛覆性技術和前沿技術催生新產業、新模式、新動能,加快形成新質生產力。
把握“新”與“質”
生產力是推動人類社會發展進步的根本動力。迄今為止,人類文明形態的演變,歸根到底是生產力發展的結果。每一次生產工具的革命都會帶來產業形態的升級,也會帶來生產關系的巨大變革,深刻改變著人類生產生活方式。
越來越多的跡象表明,我們正在經歷以人工智能為核心的新科技革命。由數據、算法、算力等構成的新生產力要素,通過對勞動者、勞動對象、勞動資料的結構性重組,賦予生產力新的質態。同時,人工智能、清潔能源、量子信息技術、可控核聚變、虛擬現實以及生物技術等催生了一系列新產業樣態。
新質生產力的“新”,突出體現在是以科技創新為核心要素的生產力。推動新質生產力的不是一般性的科技創新,而是基礎科學、前沿技術和顛覆性技術的創新,并由此導致生產力諸要素重新疊加組合,形成新的生產力系統。
新質生產力的“質”,關鍵體現在質優上。“新質”是生產力經由量變積累發生的質態變化,是由技術革命性突破、生產要素創新性配置、產業深度轉型升級而催生的一種更高水平的生產力。
所謂質優,首先體現在生產效率上。由于顛覆性技術的出現,新質生產力的效能可以實現指數式、裂變式增長。可控核聚變所提供的能源量級,就是單靠傳統能源部門的技術革新所無法實現的。其次體現在人與自然的關系上。與傳統生產力相比,新質生產力是一種綠色生產力。它通過先進技術賦能,可以實現生產過程清潔、資源循環利用、能源消費低碳、產品供給綠色、產業結構高端,進而確保真正意義上的高質量發展。
打造新產業
產業是經濟之本,是生產力變革的載體。目前,中國已建成規模宏大、門類齊全的產業體系,若干種類工業產品產能、產值位居世界前列,但也存在整體發展水平不高、尖端制造業領域國際競爭力不強等方面的問題。新形勢下,要主動適應和引領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加快推進新型工業化進程,打造適應新質生產力要求的新產業。
第一,培育壯大戰略性新興產業。戰略性新興產業主要涉及新一代信息技術、新能源、新材料、高端裝備制造、新能源汽車、綠色環保、民用航空、船舶與海洋工程裝備等領域。新形勢下,要推動關鍵共性技術、前沿引領技術、顛覆性技術創新突破,打造原創技術策源地,發展生物制造、商業航天、低空經濟等若干戰略性新興產業,培育若干具有國際競爭力的世界級產業集群。
第二,超前布局建設未來產業。在元宇宙、腦機接口、量子信息、人形機器人、生成式人工智能、生物制造、未來顯示、未來網絡、新型儲能等幾大未來產業領域超前布局,加大投入力度、探索產業化模式、開辟發展新賽道。
第三,推動傳統產業優化升級。傳統產業體量大、產業鏈供應鏈完整是確保國民經濟穩定運行的基礎,是推動高質量發展的基礎。加快形成新質生產力不是完全不要傳統產業,而是要通過科技賦能實現傳統產業能級提升,助力傳統產業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轉型,促進中小企業專精特新發展,打造更多“中國制造”品牌。
第四,加快發展數字經濟。數字技術的發展為產業轉型升級提供了最大變量。通過數字賦能,深化大數據、人工智能的廣泛應用,可以推動傳統產業提能升級、新興產業高質量發展,促進數字經濟和實體經濟深度融合。
創造新模式
新形勢下,要全面深化改革,形成與之相適應的新型生產關系,創造符合新質生產力特點的新模式。
從宏觀上看,有必要深化經濟體制、科技體制等改革,著力打通堵點、卡點;從微觀上看,新質生產力本身催生產業結構變化,必然要求產業組織模式、管理模式、產業鏈接模式等發生新的改變,最終導致經濟發展模式、經濟增長模式的深刻變革。
嚴格來說,傳統生產力推動經濟增長的模式都是依靠勞動資料、勞動對象和勞動者大量投入的水平型擴張。這種模式不僅嚴重依賴要素投入,而且生產力發展速度主要體現為一種漸進式增長。
更為重要的是,傳統生產要素的擴張并不是無限的。自然資源有其承載極限,超過這個極限就會反噬人自身。傳統工業化進程中產生的環境問題、資源緊缺、氣候問題等,主要就是因為傳統生產力無限度擴張所導致的。
進一步來看,勞動力資源也是有其極限的。勞動力資源的再生產受到許多客觀條件的制約,人口增長也有其規律。單純靠要素投入推動的經濟增長不可持續,應當成為一種共識,也已經成為一種共識。
與傳統生產力推進經濟增長的模式不同,新質生產力在生產模式上實現了三種革命性變革:
一是通過新技術應用賦能,提升生產力全要素生產效率。比如,在能源獲取方面,傳統生產力依賴于自然界存量能源。不管是石油還是煤炭,儲量總是有限的。而可控核聚變技術的出現,幾乎可以為人類提供源源不絕的能量供給。
二是技術革命推動生產力諸要素的重新優化組合,帶來產品架構、產業模式、應用場景的改變,使全要素生產率獲得指數式增長。比如,通過工業互聯網的應用,實現智能生產、個性定制、網絡協同、場景延伸,推動“中國制造”向“中國智造”轉變。
三是催生新的生產力要素。科技創新推動知識、技術、管理、數據等新型生產要素發揮更大作用,使得資源循環利用、綠色生產成為可能,實現經濟增長與改善生態環境、滿足人們美好生活需要的和諧共進。
塑造新動能
塑造引領新質生產力發展的新動能,關鍵在于形成有利于科技創新的體制機制與廣泛應用的良好生態。
加快形成新質生產力,首要任務是打好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攻堅戰,實現重大關鍵技術領域自主可控,不斷強化產業鏈供應鏈韌性,提高現代化產業體系水平。
當務之急,應努力改變路徑依賴和慣性思維,把基于戰略目標導向的集中攻關與基于興趣的自由探索結合起來,健全要素參與收入分配機制,激發勞動、知識、技術、管理、資本和數據等生產要素活力,更好體現知識、技術、人才的市場價值。
同時,營造鼓勵創新、寬容失敗的良好氛圍,加強基礎研究,突出原創探索,不斷激發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的內在活力,為加快形成新質生產力提供源源不斷的內驅動能。
在任何時候,人都是生產力中最活躍的因素。加快形成新質生產力,需要打造新型勞動者隊伍,培養造就一批能夠創造新質生產力的戰略科技人才和熟練掌握新質生產資料的應用型人才。
要暢通教育、科技、人才的良性循環,優化高等學校學科設置和人才培養模式;樹立全球視野,不斷完善人才培養、引進、使用、合理流動的工作機制,打造世界人才中心和全球人才高地,為加快形成新質生產力提供強有力的人才資源保障。
(據2024年3月19日《解放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