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國勞動力成本逐步上升、資源環境承載能力接近瓶頸的背景下,舊的生產函數組合方式已經難以持續,科學技術的重要性全面上升,發展新質生產力成為了新時代推動高質量發展的必然要求。新質生產力是創新起主導作用,擺脫傳統經濟增長方式、生產力發展路徑,具有高科技、高效能、高質量特征,符合新發展理念的先進生產力質態,其核心標志是全要素生產率的大幅提升,特點是創新。所以,立足于發展新質生產力的角度來講,必須將創新擺在發展全局的核心位置,堅持把創新作為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 馬克思在《資本論》第三卷中指出“生產力的這種發展,歸根到底總是來源于發揮著作用的勞動的社會性質,來源于社會內部的分工,來源于智力勞動特別是自然科學的發展。”鄧小平在《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這篇文章中也指出“馬克思說過,科學技術是生產力,事實證明這話講得很對。依我看,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一次集體學習時的講話中指出“科技創新能夠催生新產業、新模式、新動能,是發展新質生產力的核心要素。必須加強科技創新特別是原創性、顛覆性科技創新,加快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打好關鍵核心技術攻堅戰,使原創性、顛覆性科技創新成果競相涌現,培育發展新質生產力的新動能。” 當前,我國具有支撐創新發展的堅實的現實基礎,科技發展水平取得了整體性、格局性、歷史性的成就,根據世界知識產權組織發布的《2023年全球創新指數》,我國排在第12名。但是,我國科技體制仍存在一些突出短板,一些深層次體制機制障礙還沒有破除,難以適應新質生產力發展的新要求。所以,第一,要發揮新型舉國體制優勢,強化國家戰略科技力量,優化配置創新資源。2024年政府工作報告也提出要“強化基礎研究系統布局,長期穩定支持一批創新基地、優勢團隊和重點方向,增強原始創新能力。瞄準國家重大戰略需求和產業發展需要,部署實施一批重大科技項目。”我國要集成國家戰略科技力量、社會創新資源,推進關鍵核心技術協同攻關,加強顛覆性技術和前沿技術研究。第二,要深化教育科技人才綜合改革,堅持教育發展、科技創新、人才培養一體推進,堅持教育強國、科技強國、人才強國建設一體統籌推進,形成良性循環;堅持創新鏈、產業鏈、人才鏈一體部署,推動深度融合。要深化人才管理和使用制度改革,優化科研經費使用、管理方式和科技評價制度,充分激發科研人員創新創造活力。第三,要全方位培養用好人才。2024年政府工作報告提出“加快建立以創新價值、能力、貢獻為導向的人才評價體系,優化工作生活保障和表彰獎勵制度”的要求,所以,要不斷健全要素參與收入分配機制,激發勞動、知識、技術、管理、資本和數據等生產要素活力,更好體現知識、技術、人才的市場價值,營造鼓勵創新、寬容失敗的良好氛圍。 加快發展新質生產力,就要強化科技創新引領尤其是要強化企業科技創新主體地位。要深化科技體制改革,破除不利于微觀主體提升自主創新能力的體制機制弊端,打通束縛新質生產力發展的堵點卡點。一方面,政府要持續完善相關配套機制,暢通利益激勵與分配機制,站在全局的高度統籌協調、配套改革、科學決策,通過政府工作的創新提高市場主體的活躍度,切實激發市場主體的內生動力和創新活力。2024年我市政府工作報告部署了“加快推進創新驅動”的具體任務,明確要強化企業主體地位。滾動實施高新技術企業倍增計劃,聚焦數智新城、重點產業鏈和特色專業鎮發展,組建若干家企業主導的創新聯合體。同時,要強化創新型中小企業和專精特新企業選育賦能,打造細分行業隱形冠軍。通過強化科技賦能、完善產業體系,加快培育轉型發展新動能新優勢,為發展新質生產力全面賦能。另一方面,要強化企業科技創新主體地位,就要通過改善市場的總體環境,為創新成果轉化提供通道,要以有效的市場競爭機制來推動以企業為主體的創新活動,激發企業的內生動力和創新活力,這就需要進一步優化營商環境。政府要從理念、政策、管理、服務等方面入手推動創新,為市場主體公平競爭營造良好的發展軟環境,營造有利于科技型中小微企業成長的良好環境,持續建設市場化、法治化、國際化一流營商環境,形成具有全球競爭力的開放創新生態,進而推動創新鏈產業鏈資金鏈人才鏈深度融合。我市政府工作報告指出“持續優化營商環境”的要求,我市要全面落實營商環境首位戰略,突出法治引領,進一步深化“放管服”改革,為新質生產力的培育營造良好環境。 加快發展新質生產力,就要強化科技創新引領尤其是要著力構建以企業為主體、產學研用高效協同深度融合的創新體系。創新發展是產業提質升級的根本路徑,在以科技創新為引領的產業深度轉型升級的過程中能夠催生新質生產力,所以,要在根據本地稟賦確定發展重點方向的基礎上,努力推進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并建立以企業為主導、需求為牽引、產學研協同創新的科技成果轉化機制,實現產業鏈與創新鏈的“共融共舞”。但是,發展新質生產力要堅持結合我市實際因地制宜,不能忽視、放棄傳統產業,因為傳統產業與新興產業密不可分、互為促進,傳統產業改造升級所需的新技術、軟硬件等,能夠為新興產業發展提供強大的市場和動能,新興產業發展也依賴傳統產業提供的原材料、零部件等支撐,經過技術改造的傳統產業也可以成為培育新質生產力的主陣地。所以,我市要結合資源稟賦、產業基礎、科研條件等,進一步整合資源、精準發力,堅持新興產業和傳統產業融合發展、協同創新,以國家戰略需求和區域經濟發展為牽引,以技術改造和數字化為抓手,引導企業延鏈補鏈強鏈,著力打造特色產業集群,推動傳統產業向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邁進。我市在發展新質生產力的過程中,要堅定不移走好新型工業化道路,統籌推進優勢產業改造提升、新興產業發展壯大、未來產業布局培育“三大任務”,精準招引一批延鏈補鏈、帶動性強的大企業、好項目,構建“4+N”現代產業體系,積極打造新增長引擎,加快發展新質生產力。 總之,創新是高質量發展的第一動力、是新質生產力的重要特征,抓創新就是抓發展,謀創新就是謀未來。推動我市高質量發展,因地制宜發展新質生產力,關鍵要靠創新,我市要堅持把發展的著力點放在創新上,堅定不移把創新驅動發展戰略作為我市經濟社會發展的核心戰略,以創新驅動強引擎、加速集聚發展動能,扎實推出更有力度的深化創新的舉措,為推動高質量發展增添新動力、開拓新空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