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用吆喝,誘人的香味就是最好的廣告。”54歲的楊亮為憨厚地笑著說。6年前,得益于易地扶貧搬遷政策,他從岢嵐縣溫泉鄉賀家溝村搬遷到了縣城,告別土坯房住進了廣惠園社區。 “咱從山溝搬進樓房,原先的駐村工作隊也跟著來了社區,繼續跟蹤幫扶。”楊亮為說,他愛人經過技能培訓在飯店當上服務員。慢慢熟悉了城里生活,他有了自主創業的想法,就到太原學技術,回來在廣惠園社區支起了烤雞攤子,“政府還給了2000塊的補助,兩年了,每年一個烤爐能掙個三四萬,現在真是有滋有味的好生活。” 易地扶貧搬遷,是解決“一方水土養活不了一方人”問題的根本之策。作為全省重點幫扶縣,岢嵐縣牢記習近平總書記“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們的奮斗目標”殷殷囑托,在第二批主題教育中,把持續做好易地搬遷后續扶持政策作為“必答題”,托起搬遷群眾“穩穩的幸福”。 聚焦全縣6個易地搬遷安置區、2385戶5488搬遷人口,岢嵐縣委常委、組織部部長張先林說:“為確保管理服務到位,縣里選派6名副科級以上干部專職負責6個安置區服務管理,結合安置區實際,從縣人社等部門選派9支駐點工作隊,全程參與就業對接、治理管理、新舊權益保障等工作,精準提升幫扶效能。” 就業是后續扶持的核心。自第二批主題教育開展以來,岢嵐縣在抓產業、穩就業上持續發力,盤活舊村資源,依托原搬遷村新建了70個人畜分離項目和13座集中式養殖場,扶持92戶搬遷戶發展規模化養殖,促進搬遷養殖戶年均收入20萬元以上。先后投入銜接資金812萬余元,在5個村級安置區實施產業項目13個。開展規模種養扶持、集市夜市帶動、旅游服務創收、特色品牌推廣、軍民融合共建等“五個增收”行動。推行排查并宣傳、培訓并辦證、職介并輸出、服務并獎勵的“四并”工作法,幫助2459名搬遷脫貧人口穩定就業,實現有勞動能力的搬遷戶至少1人穩定就業。搬遷群眾人均純收入從2020年的12996元提高到去年的17856元,增長37.4%。 廣惠園社區安置搬遷人口占全縣搬遷人口的82%。為此,岢嵐縣配套建設了幫扶產業園,相繼引進上衡電子、優享科技、格林貝斯、京東智聯等15家企業,目前吸納廣惠園475名搬遷勞動力就業。此外,依托廣惠園社區消費旺盛優勢,規劃建設“集市”“夜市”一條街,帶動創業就業145戶。 社會治理作為推進搬遷群眾融入的重要抓手,在主題教育中,岢嵐縣緊扣搬遷群眾對安居的功能性、樂業的發展性需求,不斷完善教育、醫療、生活等配套設施建設,大力開展易地搬遷安置區“五好社區”創建,提升搬遷群眾幸福感。 “社區配套老年服務中心、集貿市場、便利超市、物流網點等便民設施,形成‘十五分鐘’生活圈和工作圈。”廣惠園社區居委會副主任孫越峰說,在完善“硬件”的同時,持續在“軟件”上發力,不僅235名搬遷黨員組織關系轉入社區,亮出了黨員身份,認領了服務崗位,起到了模范帶頭作用,而且建立新風超市積分兌換機制,開展“好家庭”“好媳婦”“好婆婆”“好鄰居”“好鄉賢”等“五好”和“十星級文明戶”評選活動,以文明新風為社區治理注入強大精神動能。去年,首屆中國鄉村振興品牌大會上,廣惠園社區入選“鄉村治理優秀品牌案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