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薄,0.015毫米;超韌,折彎30萬次不變形;超純,手機屏大小的材料上要打出400萬個分布均勻的微孔……這就是超級材料“手撕鋼”。 這“薄如蟬翼、堅若磐石”的神奇之作,正在顛覆著人們對鋼鐵的認知,加速催生新業態,深刻改變著我們的生活,更是我國科技實力實現從跟跑、并跑到領跑的歷史性跨越的生動寫照。 初夏時節,萬物勃發。記者再次走進中國寶武太鋼不銹鋼精密帶鋼有限公司,探尋“再接再厲、勇攀高峰”的創新密碼。 2020年5月12日,習近平總書記來這里考察時,饒有興致地觀看了厚度僅有0.02毫米的不銹鋼箔材“手撕鋼”產品。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產品和技術是企業安身立命之本。希望企業在科技創新上再接再厲、勇攀高峰,在支撐先進制造業發展方面邁出新的更大步伐。 親切關懷,巨大鼓舞。五年來,這段飽含期望的話語始終被擺放在公司最顯眼的位置,成為指引太鋼人砥礪前行的精神坐標。 “手撕鋼”研發團隊帶頭人廖席坦言:“每次看到總書記的囑托,既感到興奮和自豪,更感受到沉甸甸的責任。現在行業競爭日益激烈,我們必須保持清醒,既要仰望星空,更要腳踏實地。” 事實上,這一點已經深深融入太鋼血脈,這群超級不銹鋼材料的闖關者牢記“鋼鐵報國”使命,在不銹鋼精密材料領域創造了一個個奇跡,有力促進了高端制造業關鍵材料的迭代升級。 繼2018年打破“中國永遠造不出0.02毫米‘手撕鋼’”的魔咒后,又于2020年將全球“手撕鋼”厚度刷新到0.015毫米。而后一路“逆襲”,先后研發成功OLED顯示屏用金屬掩模版、光刻機用合金材料、引線框架用4J42K等4大類20多個品種的“手撕鋼”產品,以奮斗者的姿態書寫了“百煉鋼成繞指柔”的時代篇章。 如今,太鋼“手撕鋼”已擁有國家專利46項,其中發明專利32項。柔似綢緞而韌勝千鈞的“手撕鋼”,正續寫著鋼鐵新絲路的傳奇。 2025年3月,一個看似不起眼卻至關重要的改變正在發生——國內鋼鐵行業首個“微正壓封閉”工序正式投入使用。這項創新工藝的引入,彰顯了太鋼在產品質量上的極致追求。 “就像做芯片需要在無塵車間一樣,我們現在用‘微正壓封閉’技術為‘手撕鋼’打造了一個‘保護罩’,大大減少了廠房灰塵、溫濕度波動等外界因素對鋼帶表面的影響,說到底就是讓鋼帶質量更好。”研發團隊帶頭人之一、精密帶鋼公司經理段浩杰向記者介紹。 此外,在近些年人工智能發展浪潮下,太鋼也積極探索數智發展新機遇。“接下來我們想依托大數據和人工智能,建立一個先進的鋼鐵材料數據庫,通過機器學習建立起性能預測模型,為新材料開發提供一個好的基礎。”廖席眼神堅定地說。 太鋼的辦公樓與生產車間僅一街之隔。這短短數十米的距離,恰是太鋼創新發展的生動寫照: 一邊是掛滿榮譽的展廳里“再接再厲、勇攀高峰”的殷殷囑托,一邊是日夜轟鳴的生產線上不斷突破的技術實踐; 一邊是熠熠生輝的獎牌記錄著過往輝煌,一邊是銀光流轉的“手撕鋼”預示著無限可能的未來。這方小小的廠區,仍在續寫著“百煉鋼成繞指柔”的時代新篇。 以太鋼集團為代表,我省將特鋼材料產業鏈作為著力打造的重點產業集群,圍繞“產業鏈競爭力不斷提升”,深化“政府+鏈主+園區”招商模式,圍繞“鏈主”企業差異化特鋼產品,細化下游招商重點方向,開展補充式、填空式招商,探索全鏈條整體引進方式;建立重點項目清單,形成“重大項目+鏈長+屬地”共建模式,聯合項目屬地政府不定期召開會議研究解決重大項目推進中的難題;深入實施產業鏈“鏈主+鏈核+專精特新”企業梯度培育模式。 在“創新鏈關鍵環節不斷突破”方面,我省支持“鏈主”企業等聯合省內外高校科研院所圍繞特鋼材料產業鏈組織開展重大關鍵性、基礎性和共性技術問題攻關,提升行業整體技術水平。同時,支持企業加快促進重點技術產業化。 從“鏈主”企業龍頭帶動、鏈上企業協同聯動、政府部門服務推動等多方面入手,我省形成工作合力,補鏈延鏈強鏈,全力推動特鋼材料全產業鏈做大做優做強。2024年產業鏈累計實現營業收入1640.2億元,同比增速38.7%,高于產業鏈增速目標,完成年度目標。 下一步,我省將聚焦產品轉型、智改數轉等,加快推進省內特鋼企業開發高端產品,支持“鏈主”企業開發煤機用Q690及以上高強鋼、300公里/小時及以上高鐵車輛用車輪車軸鋼等13項高端產品,加快實現產品轉型。同時,支持“鏈主”企業圍繞鋼鐵主流程工序、關鍵生產工序開展數字化智能化改造,重點在高爐閉環控制、實現合金輔料添加自動計算、鋼水成分實時預測、熱軋核心技術、高效柔性化生產排程等構建特鋼材料產業鏈智慧大腦,重點推進鋼軋流程智能“循環碳”低碳關鍵技術研發與應用項目建設,提高生產效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