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技校畢業生到全國技能冠軍、再到全國勞動模范,從操作生疏的學徒成長為行業標準制定的參與者,從業二十五載,他用奮斗鐫刻榮光,在測山量海間定位工程人的人生坐標——他就是中鐵十二局二公司測量大隊隊長田國銳。 2000年7月,剛剛畢業的田國銳成為一名鐵路建設者。怎么能讓手頭的測量工作更快更精準呢?田國銳嘗試用口算處理簡單數據,用手指感受計算器每個按鍵的分布和反饋,并一有空就反復練習儀器架設和瞄準。經過長年累月的練習,他的手指像長了眼睛,能靠手感準確快速地操作計算器,計算器盲打人機合一;能夠做到30秒完成儀器組裝架設,瞄準目標一次到位,作業速度提高了1倍以上。 憑借這些絕活,田國銳在國家一類競賽——中央企業職工技能競賽中脫穎而出,創下精度滿分且三個單項速度最快紀錄,一舉斬獲大賽金獎,還與隊友一起為中國鐵建奪得團體第一名。 獲獎之后,他選擇清空自己,把心態歸零,回到工作崗位,繼續深耕專業。 拉薩至林芝鐵路是我國首條高原電氣化鐵路,其重點控制性工程巴玉隧道全長13公里,進口獨頭掘進達7015米。洞內無約束條件的導線末端極易出現橫向擺動,如果隧道洞口有1毫米的誤差沒能及時處理,掘進7000多米后極可能會偏出數米,將無法與山對面的隧道精準對接,造成極嚴重的質量事故。 為選出最優的控制方案,田國銳和隊友克服嚴重高原反應,在雪山上反復比選最優控制方案。為減少短邊對方位角傳遞的影響,摸索研發出“主副導線網控制雙洞隧道測量工法”。為提高導線精度,他們在洞內反復進行導線測量,一進洞就是30多個小時,手中的全站儀多次“罷工”。最終,巴玉隧道橫向貫通誤差不到允許誤差的一半,創造了高原施工的新紀錄。 2024年,受中國鐵建精細化管理思路啟發,田國銳帶領團隊梳理形成了《測量質量事故案例庫》《測量精細化作業排查清單》,建立了換手復核、隱患排查激勵、測量業績考核制,讓每個數據都有了可追溯的“成長檔案”。 2024年,作為首批大國工匠培育對象,田國銳走進清華大學“深造”。之前,他把干了25年的工作從頭捋了一遍,逐一復盤施工測量的每個環節、優化每道工序,并制作微課。多年來,他詳細記錄了親歷或經多方核實了解到的79件測量失誤案例,這一案例庫成為他投身測量標準化體系建設的參考。 通過在清華大學“充電”,田國銳對國家智能制造轉型、高端裝備技術、新質生產力發展有了更多的認識,主導的測量技術研發課題更是得到專業老師的悉心指導?!靶聲r代工匠,既要在學無止境中反復淬煉,更要在帶徒傳承中播種匠心?!被貞浧鹋嘤枤v程,田國銳說。 從業以來,田國銳先后組織實施過拉林鐵路巴玉隧道、中老鐵路萬和隧道等298座、全長873公里的重點工程長大隧道測量控制,控制難度和精度創造了多個全國第一,帶領團隊累計攻克154項技術難題。 近年來,田國銳還先后被山西省工匠學院等特聘為兼職教授,積極開展精神弘揚、技能傳授、創新引領等活動。累計培訓2萬余人次,帶徒的105人中,46人成為技師,18人晉升高級技師,10人在國家級技能競賽中獲獎。同時,作為技能大師工作室、職工創新工作室帶頭人,他先后主持參與研發施工關鍵技術154項,參與編寫行業標準9項,獲各級科技進步獎、省級工法、專利80余項,創效顯著,并為企業培養了一批創新型人才。 翻山越嶺二十五載,精益求精鑄就匠心。在田國銳看來,工匠的榮耀在每一個經得起時間檢驗的工程里。新征程上,他表示將繼續做大國工程的“眼睛”,爭當新時代大國工匠,用精準丈量匠心,用數據鐫刻擔當,在測山量海間書寫中國建造的壯麗詩篇!(晉帥妮 趙桂軍 楊卓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