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行山深處,機器轟鳴的忻府軌枕廠內,關改玉的手指輕輕劃過一排排嶄新的軌枕。早春時節,陽光透過廠房的天窗斜斜灑下,在她深藍色的工裝上鍍了一層金邊。這位曾用腳步丈量1900多公里鐵軌的“鋼軌醫生”,此刻正凝視著智能檢測系統屏幕上跳動的數據,仿佛在聆聽軌枕的“心跳”。 2023年的春天,對關改玉而言格外漫長。曾獲得過全國五一勞動獎章、全國三八紅旗手標兵、全國五一巾幗標兵的她,心中卻有了新的目標——中國高鐵正以350公里的時速飛馳,而傳統探傷技術已觸到瓶頸。“榮譽不是終點,而是轉型的號角。”她主動向公司申請調整崗位,去中鐵十七局雄忻高鐵山西段5標項目從事試驗工作。 同事們不解:“你在鋼軌探傷領域已是領先,何必從頭再來?”但當她踏入雄忻高鐵山西段軌枕廠的那一刻,答案已然清晰。忻府軌枕廠承擔著雄忻高鐵山西段所有軌枕生產任務,軌枕質量直接關系著項目建設進度和運行安全。而關改玉到崗時,軌枕廠正面臨生產效率低、質量檢測難等問題,令她看在眼里、急在心里。 工序如何配合?管理如何落地?裝備怎么使用?如果先進技術無法與傳統的軌枕生產實現融合促進,不但提高不了效率,反而會浪費成本、延誤工期。為解決這些難題,關改玉帶領一幫滿腔熱血的青年骨干組成創新工作室,夜以繼日地查閱資料、反復試驗,不斷提出、修訂、廢棄,再提出新的設計方案。 “關姐,第四套方案還是卡在數據對接上……”夜深時刻,團隊成員還在探討。關改玉抓起安全帽走向生產線,手指撫過軌枕模具的紋路,忽然眼前一亮:“可以在雙塊式軌枕智能檢測裝置四個角都嵌入微型攝像機,通過遠程Web監控顯示網絡監管全檢測流程,提升軌枕裂紋的自動檢測效率和精確度!”經過無數個晝夜的研究改進,智能檢測系統終于吐出第一組完美數據時,與之匹配的智慧管控體系同步運行,極大提高了生產線自動化程度,實現了軌枕生產效率和檢測精度“雙達標”。 “以往需要大量人力和時間才能完成的檢測工作,現在通過智能化系統控制的‘機器人戰隊’,僅需要不到一半的資源投入即可快速精準完成,推動項目月度產值目標完成超過120%,并創造了雙塊式軌枕產能62.5根/時的生產紀錄。”關改玉自豪地說。 施工成果接踵而至,關改玉的試驗室燈光卻亮得更久了。當預制箱梁混凝土大尺寸鋼筋網片智能檢測設備投入運行時,她仿佛看見當年那個背著探傷儀跋山涉水的自己。“每項創新背后,都是為了千萬旅客的安全,為了高鐵建設的轉型升級!” 有人問關改玉轉型的勇氣從何而來,她指向廠房外延伸向遠方的鐵軌:“你看,每根軌枕都在講述中國智造的故事。我們建設者的使命,就是讓這些故事永遠充滿創新的溫度。”晨光中,她又戴上安全帽走向生產線,走出一條從“工匠”到“智匠”的新通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