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圖為孫玉英(中)正在教村里的婦女們學習刺繡。張澤慧攝 6月12日,位于高新區楊家莊鄉孫家溝村的刺繡班十分熱鬧。刺繡班教室里,桌上擺放的刺繡作品花樣獨特、針腳細密,十分精美。幾名婦女或伏案描摹花樣,或執針穿梭繡布,或專注裁剪模子,手上的活計忙個不停。在這里,“巧娘為你繡”169志愿服務項目正開展得如火如荼。 “村里有很多的家庭婦女日常照顧一家老小,閑暇時間得不到有效利用。”孫家溝村黨支部副書記任瑞英道出項目初衷,“孫家溝村新時代文明實踐站瞄準這一現狀,以晉繡為紐帶,發起‘巧娘為你繡’169志愿服務項目,搭建起傳統技藝與增收致富的橋梁。”而遠近聞名的“巧姐”孫玉英,正是這場“指尖革命”的靈魂人物。 受母親熏陶,孫玉英從小就對刺繡很感興趣。多年來,她潛心學習刺繡技藝,多件作品獲省、市獎項,不少作品還通過網絡銷售到全國各地。“現在,喜歡刺繡作品的年輕人不在少數,可是學刺繡的人卻不多,這么珍貴的傳統技藝若失傳,實在是太可惜了。”孫玉英看著晉繡這項傳統技藝面臨失傳,倍感焦急。 2018年,孫家溝村成立了刺繡小組,村里決定讓擅長刺繡的孫玉英擔任組長,還專門提供了一間教室方便她傳藝。村里的這個決定與孫玉英的想法不謀而合,瞅著村里的姐妹們活兒不好找,她打心眼兒里希望更多婦女學習這門技藝,通過這個手藝賺錢補貼家用。此后,在孫家溝村支村“兩委”支持下,她開啟了義務授藝之路。 為了鼓勵初學者,也為了吸引更多人學習刺繡,孫玉英誠意滿滿,不僅將自己買的繡線、刺繡工具無償相送,毫無保留地傳授技藝,手把手指導每一個針法細節,還主動承擔起營銷工作。學員的繡品售出,她分文不取;自己接到的訂單,也分給姐妹們完成,不拿一分提成。 “巧手就是鐵飯碗。”孫玉英堅信,晉繡技藝不僅要傳承,更要轉化為實實在在的收益。在她的帶領下,“巧娘為你繡”169志愿服務項目形成了“傳、幫、帶、銷”一體化模式。每周一至周六下午,孫玉英都會準時出現在刺繡班,帶領村里的婦女們一起刺繡。針對無法到場的學員,她在抖音等平臺注冊賬號,通過“線上”直播或錄制教學視頻,讓學習不受時空限制。如今,線下刺繡班從最初的三四人發展到五十多人,線上“山西孫姐刺繡”賬號粉絲量突破萬人,越來越多的婦女通過刺繡實現增收。 一件件花樣獨特、針腳細密的刺繡作品,不僅是技藝的展現,更是鄉村振興的見證。學員們的繡品通過線上線下渠道走向全國,有的還成為特色旅游商品。“看到自己的作品變成商品,大家的積極性越來越高了。”孫玉英欣慰地說,“如今,‘巧娘為你繡’逐漸成為孫家溝村文化產業振興的亮麗名片。” 刺繡班里有個叫王海蓉的學員,平日里一邊忙家務照顧家人,一邊抽空學刺繡,兩不耽誤。對于這樣的生活,她十分滿足。她說,以前在家偶爾繡些小東西,加入刺繡班后,大家每天相聚學習、交流,互相監督、互相幫助。“原本只是想學習一門手藝貼補家用,沒想到越學越著迷,不僅豐富了生活,還實現了居家就業,每年增收6000余元。”王海蓉說。 一針一線繡出美好生活,一絲一縷織就振興“畫卷”。在孫玉英的帶領下,孫家溝村的婦女們用指尖上的技藝,在鄉村振興的道路上綻放出別樣光彩。曾經無人問津的“老手藝”,如今成了增收致富的“香餑餑”,繡娘們既傳承了優秀傳統文化,又實現了居家就業,真正體會到“指尖技藝”轉化為“指尖經濟”的魅力。(范佳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