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層人大代表身處聯系人民群眾的最前沿,在服務民生、推動社會治理創新中具有獨特優勢。在七十余載歷程中,人大代表的角色已從單純代行人民權力,逐步向深度參與基層治理的復合型職能轉變。 基層人大代表參與社會治理的獨特優勢 基層人大代表參與社會治理不僅有出于職責的必要性,而且有其他治理主體所不具備的獨特優勢。 在當今社會利益多元化的背景下,人大代表的構成來自社會的各個方面,既有政府官員也有各行各業的基層勞動者,他們都是由選舉而產生,與人民保持著天然的聯系,具有雄厚的群眾基礎和民意基礎。 人大代表中黨員占比較高,黨政干部也有一定比例,因此在黨委領導、政府負責的社會治理體系下,政治素養夠硬、綜合素質較高使得基層人大代表的話語權和立場相對于其他人群具有權威性,能保證社會治理在黨和政府的領導下有效進行,不會偏離黨的政治路線和法治運行。 人大代表的重要職責和權利是監督“一府兩院”依法履行職能、督促有關部門履行社會治理責任。人大代表的意見和建議要求政府有關部門在規定的時間內有明確的答復,在人大各種會議上的發言和表決不受法律追究,這在基層社會治理監督體系中,是其他治理主體所不具備的。同時,人大代表依法參與視察調研、列席會議,參加專項執法檢查、提出質問質詢等活動,監督法律法規的貫徹執行,確保法律法規和人大決議決定得以落實,確保社會治理能夠依法進行。 基層人大代表參與社會治理存在的問題 雖然人大代表在參與社會治理方面具有很大優勢,但在實踐中仍然有很多不盡如人意之處。 有的人大代表思想認識存在不足,不能滿足黨和群眾的要求和期盼。此外,個別代表能力不強,面對復雜的社會治理困境,無法提出創新性解決思路,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人大代表作用的發揮。 面對群眾遇到的難題,有些人大代表與有關部門聯系機制不健全,導致他們反映的工作進展緩慢,效率不高。 人大代表議案、建議辦理問責機制不完善,導致人大代表議案意見沒有形成強大約束力。有些基層沒有將社會治理納入人大代表考評機制,這導致代表主動參與的動力不夠,約束激勵保障力度不強,人大代表參與社會治理存在困難。 基層人大代表參與社會治理的對策建議 社會治理是一項系統工程,涉及基層政治經濟社會的各個環節方方面面,人大代表應當充分發揮自己的作用,推進社會治理。 立足民情民意,全面提高代表質量和履職能力。一是將政治素質放在第一位,嚴把代表入口關。把代表選舉作為黨管干部、黨管人才的重要內容,加強黨對人大代表選舉工作的領導。二是要優化代表結構,嚴把代表結構關。適當提高基層代表和一線職工比例,確保選出的人大代表有廣泛的代表性和群眾基礎,以便充分反映基層社會治理問題。三是要加強教育培訓,嚴把代表質量關。積極構建完善的人大代表參與社會治理能力的培養體系,強化基層社會治理專業知識的學習,提高代表聯系群眾的溝通能力、調查能力、分析和解決錯綜復雜社會問題的能力。 加強人大代表參與社會治理平臺建設,真正做到“兩個聯系”。一是加強基層人大代表聯絡站硬件與軟件建設。進一步完善代表選民接待日制度,把代表進站接待與下企業、基層走訪相結合,不斷豐富活動形式。進一步完善人大代表議案意見受理工作機制,有效推動人大代表議案受理工作按時交辦落地與落實。二是利用“互聯網+人大代表履職”,完善代表履職新途徑。一方面完善已有的人大網站和人大微信公眾號,定期發布有關人大代表作用發揮的真實案例;另一方面建立履職記錄體系,詳細記錄人大代表作用發揮的真實情況,實現人大代表履職工作信息化。三是密切國家機關與人大代表的聯系。進一步完善“一府一委兩院”與人大代表的聯系制度。堅持和完善人大代表列席政府會議制度,推動人大代表參與政府工作制度常態化。四是密切基層人大代表與群眾的聯系。人大代表要把向選民述職、接受選民評議和測評作為義不容辭的法定責任,依法公道辦事,自覺接受人民監督。 堅持統籌兼顧,完善基層人大代表參與社會治理制度體系。一是完善代表履職保障制度。完善人大代表培訓保障機制,加大對代表的教育培訓力度,扎實推進代表履職管理。二是健全走訪代表單位制度,解除人大代表后顧之憂。建立與人大代表所在單位的聯系制度,向人大代表所在單位通報其履職情況,爭取代表所在單位對代表履職的支持。三是完善政府機關聯系代表制度,通過組織政情通報會、專題形勢報告等方式,力促政府機關及時為代表知情知政提供信息。四是探索建立健全職務代表退出機制。完善代表履職激勵約束機制和不稱職代表退出機制,全面從嚴代表管理和考核。五是完善代表意見、建議辦理工作制度。在政府部門中,針對代表提出的意見建議,嚴格落實領導負責制、部門主要負責人審簽等制度,提高代表議案建議的辦理質量。 (下站街道人大工委會??石俊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