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馮春萍清理豬圈 5月7日,在郊區河底鎮燕龕村的陽泉市郊區一飛養殖場,工作人員馮春萍在豬圈里,戴著手套,雙手緊握鐵鍬,處理漏糞地板上的豬糞。“養殖場采用半自動化機械出糞系統,不僅提高了清理效率,還能減少糞便堆積。”馮春萍說。不到半小時,一片區域便清理完畢。她直起腰,望向整潔的豬圈笑道:“環境干凈了,病菌才無處藏身。”說完,又轉身投入下一處勞作。 1971年出生的馮春萍早年嫁到了燕龕村,兒子史一飛大學畢業后,萌生了從事養殖業的想法。于是,母子倆與村里進行多次溝通,在反復考察和深思熟慮后,決定在燕龕村創辦養殖場。2020年,退休后的馮春萍與兒子史一飛共同成立了陽泉市郊區一飛養殖場,并與山西新大象養殖股份有限公司合作,踏上了養豬創業的道路。 然而,養殖場建成后,首批引進的小豬運輸途中遭遇大雨,因淋雨引發感冒。由于當時馮春萍和兒子缺乏防疫經驗,未能及時采取有效治療措施,最終損失了100多頭小豬。這場損失讓馮春萍認識到,在養殖業中,防疫工作是決定成敗的關鍵。此后,馮春萍與兒子積極學習防疫知識,主動與合作公司溝通防疫措施。為了將防疫工作落到實處,養殖場從人員管控、環境管理、科學飼喂、免疫防控等方面,構建了一套嚴密的防疫體系。 養殖場防疫從阻斷源頭開始,馮春萍每天進豬圈前,會在豬圈門口的緩沖房洗手消毒,然后更換專用的手套和靴子,工作完成后,在豬圈的消毒池對靴子進行消毒,豬圈內常用物品都不會帶出豬圈。為了將病菌帶入的風險降低,她主動將自己“封閉”在養殖場內。“我平時很少出門,生怕將病菌帶入豬圈。”她解釋。 為了給生豬創造干凈健康的環境,馮春萍堅持每日清潔豬圈。她借助養殖場內出糞系統與漏糞地板,及時清理糞便、殘渣,保持地面干燥,并且每周用過硫酸氫鉀對豬圈消毒一次,減少病菌滋生。此外,32個豬圈里安裝了8個大換氣扇,保持空氣流通,有效避免不同圈舍間的病菌交叉感染。 在飼喂管理環節,馮春萍將科學化與精細化結合。她根據生豬不同生長階段的營養需求,運用養殖場兩座自動化料塔實現精準投喂。飼料通過密封管道直達料槽,全程無需人工直接接觸,既降低了病菌傳播風險,又避免了交叉污染。 養殖場專業的防疫技術來源于山西新大象養殖股份有限公司。史一飛與合作公司對接,技術員定期上門指導,根據生豬生長周期分階段接種豬瘟、口蹄疫、偽狂犬等疫苗。如今,養殖場生豬成活率能達到95%。 每天上午8點到11點,下午2點半到5點,是馮春萍和兒子固定的巡查時間。母子倆配合默契,兒子負責察看設備運行、水電供應,馮春萍檢查豬的飲食、排泄、活動狀態。“防疫工作要從細節抓起。”她常把這句話掛在嘴邊。 通過幾年努力,養殖場發展逐漸穩定,收入也慢慢增加。現在,馮春萍成了生豬養殖“土專家”。她感慨地說:“剛開始養豬那會兒,確實很辛苦。但我相信,只要肯學習、肯吃苦,就沒有邁不過去的坎兒。現在,到哪兒我都自豪地說,我是養豬的!”(梁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