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我們真正走進數學的世界,用數學的眼光去觀察生活,就會發現它與我們的生活息息相關。 我有幸觀摩過新華小學崔娟老師執教的《年歷告訴我》一課,更加深刻地領悟到數學與生活之間千絲萬縷的聯系。 這堂課以別出心裁的方式開啟了數學與生活融合的奇妙之旅。課堂以“制作2061年年歷”作為驅動任務,將項目化學習巧妙地融入其中,不僅整合了數學知識,還融入了豐富的傳統文化元素,完美詮釋了“做中學”這一先進的教育理念。 課堂初始,崔老師便展現出非凡的教學智慧。她以“趙玲想為狗熊嶺朋友制作年歷”作為貫穿整堂課的任務主線,這一充滿童趣的情境,瞬間拉近了抽象的“年、月、日”數學知識與學生現實生活的距離,將原本晦澀難懂的知識轉化為一個個富有意義的實踐問題。這一設計妙處在于,它不僅讓學生們意識到數學并非孤立存在于書本之中,更與我們的日常生活緊密相連,極大地激發了學生主動探究的內在動力。 在課程推進過程中,課中探究的三個實踐環節更是環環相扣、層層遞進,充分展現了數學教學的邏輯性與科學性。首先,學生們從觀察年歷入手,在這一過程中,他們如同“小小數學家”一般,仔細尋找并發現大、小月的規律,開啟了探索數學奧秘的大門;接著,聚焦到特殊的2月,深入理解平、閏年的法則,這是對知識的進一步深化與拓展;最終,學生們將所發現的規律應用到制作年歷的實踐中,完成從理論到實踐的跨越。這一過程完全符合“觀察—歸納—應用”的認知邏輯,讓學生們在循序漸進中掌握知識。 值得一提的是,崔老師在活動中巧妙融入了STEAM理念。在設計年歷時,她既強調日期排列的數學嚴謹性,確保每一個數字的位置都準確無誤,又注重藝術美觀性,引導學生思考如何排列數字、如何裝飾頁面,使年歷不僅是一個數學學習成果,更是一件精美的藝術品。這一舉措有效地促進了學生數學建模、空間規劃與審美能力的協同發展,讓學生們在學習數學的同時,也提升了綜合素養。 針對“大、小月記憶”“平、閏年判定”這兩大教學難點,崔老師更是妙招頻出。她采用歌訣記憶、左拳法、游戲互動等多種方式,充分調動學生的多感官參與學習。歌訣朗朗上口,便于記憶;左拳法形象直觀,讓學生們通過肢體動作加深理解;游戲互動“我要站起來”則讓課堂氛圍輕松活躍,學生們在歡樂中掌握知識。特別是在講解平、閏年判定時,通過對比1900年與2000年這兩個特例,引導學生辯證理解“四年一閏,百年不閏,四百年再閏”這一復雜規則,有效提升了學生的思辨能力。 這堂課讓我深刻認識到,數學不僅僅是一門學科,更是一種觀察生活、理解世界的獨特視角。用數學眼光去看生活,我們會發現生活中的一切都蘊含著數學的奧秘與美感。從年歷的制作,到生活中的各種規劃與安排,數學無處不在,它讓我們的生活更加有序、更加美好。 (南大東街小學 ?郭素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