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教授人教版三年級下冊《年、月、日》這一單元時,我精心設計了一系列作業,旨在打破傳統作業的枯燥模式,讓學生在趣味中探索時間的奧秘。在學生完成作業的過程中,我收獲了許多寶貴的實踐感悟,真切體會到,當數學作業充滿趣味,它便擁有了無限的魅力與價值。 化抽象為具體??讓知識觸手可及 《年、月、日》的知識對于三年級的學生來說,存在一定的抽象性。傳統的書面作業往往難以讓學生真正理解這些時間概念。于是,我設計了制作月歷的實踐作業。當學生們拿到這一任務時,眼中滿是好奇與興奮。他們查閱資料,了解每個月的天數,精心繪制表格,填寫日期。在這個過程中,原本抽象的“一個月有多少天”“大月、小月如何區分”等知識,變得具體可感。 我看到小欣同學在制作月歷時,為了讓月歷更加美觀,還精心繪制了與每個月特點相符的小插圖。她在1月旁邊畫了一個大大的鞭炮,代表新年;7月旁邊畫了一個紅彤彤的太陽,象征炎熱的夏天。通過這樣的方式,她不僅記住了每個月的天數,更對月份與季節、節日的關系有了深刻理解。這種將抽象知識轉化為具體實踐的作業形式,讓學生們在動手操作中輕松掌握了知識,也讓他們感受到數學并非遙不可及,而是就在我們的生活中。 挖掘生活元素??增添作業趣味 數學源于生活,又必然服務于生活。在《年、月、日》的作業設計過程中,我始終秉持這一理念,充分挖掘生活中的元素,努力讓作業充滿趣味性和生活氣息。其中一項調查作業,得到了學生們的熱烈響應。我讓學生們回家調查家人的生日,并制作一個家庭生日表,同時要求用不同的計時法記錄下來。 當學生們接到這項作業時,仿佛開啟了一場奇妙的家庭探秘之旅。他們圍著家人詢問生日信息,有的孩子還好奇地追問家人出生時的故事,家庭氛圍格外溫馨。小妍同學在完成作業后,滿臉興奮地跑到我面前,激動地說:“老師,太神奇了!我發現爸爸的生日用24時計時法記錄和平時我們說的時間完全不一樣,原來計時法還有這么多學問,好有意思!”通過這次調查作業,學生們不僅掌握了24時計時法和平時人們計時法的轉換知識,更在與家人的交流互動中,增進了對家人的了解和感情,感受到數學在生活中無處不在的實用性。 分層設計??滿足多元需求 每個學生都是獨一無二的個體,為了滿足不同層次學生的學習需求,讓每個學生都能在作業中有所收獲,體驗到成功的喜悅,我在《年、月、日》作業設計中巧妙地采用了分層策略。 基礎作業面向全體學生,其內容主要圍繞教材中的基本概念和基礎知識展開。例如,“一年有幾個月,大月有哪些,小月有哪些”“平年和閏年的2月各有多少天”等題目,這些題目難度較低,讓所有學生都能輕松上手,在作業中獲得成就感,增強學習數學的自信心。 提高作業則適當增加了難度,更加注重對學生思維能力的培養。像計算某個時間段包含的天數這類題目,就需要學生綜合運用所學的月份天數知識,進行分析和計算。例如,“從3月5日到4月10日一共有多少天”,學生們需要考慮3月是大月有31天,先算出3月剩余的天數,再加上4月的10天,通過這樣的思考過程,鍛煉了他們的邏輯思維和運算能力。 拓展作業則更具挑戰性,主要針對學有余力、對數學有濃厚興趣的學生。例如,讓學生設計自己的暑假時間安排表,要求合理分配學習、娛樂和休息時間。小宇同學成績較為優異,對數學充滿熱情,他在完成拓展作業時,充分展現了他的規劃能力和創新思維。他不僅詳細規劃了每天的學習時間,安排了閱讀、做數學題和預習下學期課程的時段,還合理分配了娛樂時間,包括看動畫片、玩游戲和戶外活動的時間。同時,他還考慮到每周至少要安排兩次戶外活動,如去公園踢球、爬山等。他興奮地說:“這個作業太好玩了,感覺自己像個時間管理大師,通過設計暑假時間安排表,我學會了如何更好地規劃時間。” 分層作業設計就像為每個學生量身定制的學習套餐,讓每個學生都能在自己的能力范圍內挑戰自我,不斷進步。 在這次《年、月、日》作業設計實踐中,我深刻體會到,只要教師用心去設計,數學作業可以充滿無限的趣味和魅力。通過這些有意思的作業,學生們對學習數學的態度發生了明顯轉變,從過去的被動接受逐漸轉變為主動探索。在今后的教學中,我將繼續創新作業形式,豐富作業內容,讓數學作業成為連接數學知識與學生生活的橋梁,成為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的催化劑,讓學生享受探索知識的樂趣,收獲成長與進步。(南大東街小學??郭素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