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訪作為連接家庭與學校的重要橋梁,它不是簡單的信息交流,更像是一束溫暖的光,照亮學生內心世界,引導他們走出“陰影”,擁抱更加廣闊的天空。通過家訪,我看到了班里東東(化名)從性格內向,到逐漸打開心扉的變化。 靜默的角落 記得剛接手這個班時,東東給我的印象是安靜而膽怯。課堂上,他總是低著頭,每次回答問題都非常緊張;小組討論時,他也總是扮演傾聽者的角色,從不發表意見;課間休息時,更愿意獨自一人坐在角落里寫寫畫畫。“東東,跟同學們一起去玩吧!”我輕拍他的肩膀說道。但他總是搖搖頭,不吭聲,默默地坐著。我意識到,這樣的性格可能會限制他的學習體驗和個性發展,于是決定家訪,進一步了解他的家庭,找到激發他潛能的“鑰匙”。 心靈的觸碰 第一次踏入東東家,小家伙見到我明顯有些局促不安,緊緊地依偎在媽媽身旁。我沖他笑笑:“東東,你好!”他也靦腆地朝我抿嘴笑笑。通過與他媽媽的交流得知,孩子平時由姥姥照顧,他們兩口子在外地打工,和孩子情感交流時間較少。“孩子雖然聽話,但這內向的性格也讓我們特別擔憂,真怕會影響他將來的學習、交往與生活。”東東媽媽一臉愁容地說。為解除她的擔憂,我鼓勵她盡量多關注孩子的情感需求,創造更多親子互動機會,孩子一定會有所改變。同時,我也說明了在學校鼓勵東東參與課堂發言、展示自我的計劃。 點滴的進步 家訪之后,我對東東的關注更多了,一有時間,就牽著他的手,摸著他的頭,跟他聊天,逐漸消除他心中的怯懦。 針對他作業書寫認真漂亮這一優點,我多次在全班表揚他,并邀請他給同學們分享小妙招、好方法。起初,他有些手足無措,但在老師、同學們的鼓勵肯定下,他一次次地去嘗試。漸漸地,他的話多了起來,臉上也有了笑容。課上,我會鼓勵他舉手回答一些簡單問題,還設計一些小組討論環節,安排他擔任小組長,在同學們熱烈討論的感染下,他逐漸融入其中,學著表達自己的觀點。 記得我第一次邀請東東上講臺發言時,他用顫抖的聲音拒絕了。但我沒有放棄,而是私下里多次與他談心,為他加油鼓勁,讓他樹立信心。終于,他鼓起勇氣,站上了講臺。那一刻,他的聲音雖然有些顫抖,但他的眼神中閃爍著前所未有的光芒。 自信的笑容 隨著時間推移,在全班師生共同努力下,東東慢慢發生變化。起初,他只是偶爾會在小組討論中發表意見;后來,當遇到自己擅長的話題時,也能勇敢地站出來分享想法。最令我欣慰的是,在一次以“我最喜歡的書”為主題的分享中,東東竟然第一個主動上講臺分享,并且憑借精彩的表現贏得了同學們的熱烈掌聲!他的笑容越來越燦爛,那份曾經的羞澀與不安,已被自信和陽光所取代。 上周末,當我再次踏入東東家時,迎接我的不再是那個羞澀的小男孩,而是一個笑容燦爛、落落大方的孩子。“老師,您看,這是我剛寫好的作文!”還沒等我開口詢問近況,東東便迫不及待地把本子遞給我。看著孩子跟老師有說有笑,充滿活力,東東媽媽會心地笑了。是呀,原來每個孩子都是一顆獨一無二的星星,只要給予足夠的關愛和支持,就能綻放出耀眼光芒。 反思與展望 家訪是構建良好家校關系、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的橋梁。它讓我們有機會走進學生的家庭,理解他們的需求和困惑,從而提供更加精準有效的幫助。 我深知,每一個孩子都是一顆獨特的種子,他們需要的不僅僅是知識的灌溉,更需要情感的滋養。未來,我將繼續秉持“以愛育愛”的教育理念,用心傾聽每一個孩子內心的聲音,努力成為他們成長道路上最堅強的后盾。(上站小學??翟艷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