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救護大隊隊員們在進行日常訓練。
他們在中煤王家嶺煤礦特大透水事故中,創造了“五個第一”;他們是運城搶險救援中第一個成功出水,唯一一支轉移兩個戰場的救援隊伍;他們曾代表國家參加在俄羅斯葉卡捷琳堡舉辦的第十一屆國際礦山救援技術競賽,取得呼吸器席位操作第二名的優異成績;他們被原國家煤炭部命名為首批“全國甲級隊”……
他們是華陽集團的自豪與驕傲,他們就是應急救援“尖兵”——救護大隊。榮譽加身的他們,今年又榮獲了2022年度山西省五一勞動獎狀。
哪里有險情,哪里就有“華陽救援”
每當有礦山發生瓦斯或煤塵爆炸、冒頂、透水等重大事故時,救護大隊隊員都要冒著危險往井內沖,做勇敢的逆行者。作為應急救援的主力軍,救護大隊始終堅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以最大力度、最高效率營救受困群眾,屢次發揮了突擊隊和攻堅隊作用。
2021年7月和10月的兩場大雨,讓河南鄭州和山西運城人民群眾的安全受到了嚴重威脅。接到救援命令后,救護大隊星夜馳援、晝夜奮戰,在寒夜里爭分奪秒,用肩扛、用手抬,單薄的戰斗服淋濕了,被體溫烘干,再淋濕……指戰員們的肩膀上勒出一道道血紅的印痕,抬桿斷了一根又一根,連續戰斗67個小時,沒吃過一頓熱乎飯,沒睡過一個囫圇覺,整天在齊腰深的積水中作業,將一臺臺水泵安置在了積水深處,確保了排水工作順利展開。他們被當地市民親切地稱為“硬核救援隊”。
2021年6月,忻州代縣大紅才鐵礦透水事故發生后,救護大隊第一時間趕赴事故現場,落實搶險救援指揮部的安排與部署,他們不分晝夜、迎難而上,把排水、搜尋失蹤人員作為第一要務,全身心投入到救援工作中。指戰員們克服連續一周高強度作業和水土不服等困難,在水下作戰渾身都濕透了,沒有晾曬就再次下井,井下超強度工作超過24小時,有的隊員7天只睡了不到15個小時……沒有一個人輕言放棄。
自救護大隊成立以來,累計處理各類災害事故4100余起,搶救遇險遇難人員3726人,從死亡線上奪回894名礦工兄弟的寶貴生命,挽救國家財產10億余元。
苦練業務技能,鍛造一流應急救援隊伍
為什么救護大隊每次面對災難時都能出色完成任務?“這要歸功于指戰員們優良的作風和過硬的本領。”救護大隊大隊長光辛亥說。鍛造一流應急救援隊伍,訓練時多流汗,戰斗時少流血。對于救護隊員,更要堅持刻苦訓練、科學訓練,練就過硬本領和精湛技術。
救護大隊的指戰員們一直以來冬練三九、夏練三伏,戰高溫、斗酷暑、抗嚴寒,持之以恒開展各項專業化訓練,強化救援本領,提升救援能力。
伴隨著嘹亮的起床號,他們穿上橙色的“戰衣”,每天早上、下午都要進行長跑,此外,他們還要進行爬繩、俯臥撐、引體向上、拉檢力器、舉重等項目的訓練。為了增加強度,他們自行“加碼”,要求隊員負重20公斤的呼吸器奔跑,匍匐穿行在低矮崎嶇的模擬井下巷道,把3.5米的合格繩索標準提高至4米,將檢力器訓練次數由60次提升至100次……
除了體能訓練,他們每季度還要開展一次高溫濃煙演習訓練,雷打不動。高溫濃煙訓練現場溫度一般在50攝氏度以上,最高近70攝氏度,在充滿濃煙的巷道里,隊員要佩戴氧氣呼吸器鉆進矮巷開展巷道偵察、氣體檢測、搜救遇險人員、現場急救包扎、搬運傷員、建造磚密閉墻、架木棚、鋸圓木等多項操作。
在保持傳統訓練科目的同時,救護大隊將技能競賽作為檢驗指戰員訓練效果的利器,有計劃、有步驟地開展各項訓練和比武,真正將“養兵千日”變為“練兵千日”,不斷提升救護隊員的臨場作戰適應能力。他們曾多次參加行業技能競賽,為集團公司取得多項行業榮譽。
守護礦山安全,鐵肩詮釋責任擔當
煤礦啟封火區、排放瓦斯、揭煤、反風等安全技術工作也是救護大隊的重要工作內容之一。為了更好地服務于礦井安全生產,救護大隊科學謀劃、總體布局,在晉南地區、晉中地區、忻州地區設立了3支中隊,常態化開展駐防工作。
3月28日一大早,接到晉能控股集團石丘公司啟封排放瓦斯任務后,救護大隊一中隊立即派出指戰員趕赴井下現場。當天9時,確認順槽第一道閉墻氣體符合規定后,二小隊隊員王陸昌使用銅制工具逐步打開并拆除閉墻。隨后,趙海東與李杰等默契配合,采取錯口對接的方式,謹慎控制巷道出口的瓦斯,隨后再逐節延伸風筒,逐段恢復巷道,為拆除第二道和第三道閉墻創造了條件。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共拆除永久閉墻3座、接風筒7節,于10時30分順利完成了任務。
用生命守護礦山安全,是他們的職責與擔當。近年來,救護大隊高效完成集團公司內、外礦井火區啟封、排放瓦斯、全礦井反風演習、揭煤等安全技術工作上萬次,真正做到了平戰結合、練為戰用,為礦山安全生產奠定了堅實的基礎。(蔡文娟?溫濤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