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華東街社區“童行無憂、交通有道”安全教育專題活動現場。
今年10月13日是第35個國際減災日,主題是“賦能年輕一代、共筑韌性未來”,強調通過教育賦予兒童和青少年掌握應對災害能力,共享防災減災救災知識技能,讓他們成為家庭和社區韌性建設的推動者,不斷提高全社會綜合減災能力。
基層一線是公共安全的主戰場,防災減災從年輕一代抓起,能進一步喚起基層各界對防災減災工作的高度關注,增強全民防災減災意識。近年來,我市圍繞提升青少年防災避險能力,持續發力,各級各部門發揮職能優勢,不斷健全防范化解重大安全風險體制機制,在年輕群體中大力普及推廣防災減災救災知識技能,通過宣傳引導、應急演練、災害處置鏈條式發力,不斷提升基層一線防災減災能力。
排查隱患
織密減災“安全網”
今年暑假來臨前,市市場監督管理局對桃林溝悅洋水世界和桃河灣水世界的特種設備進行安全監督檢查。檢查中,執法人員采取查閱資料和現場檢查相結合的方式,對在用的水上游樂設施進行了逐一排查,確保水上游樂設施安全運行,保障青少年兒童游樂安全。
兒童游樂設施關乎青少年安全,容不得絲毫僥幸。今年以來,我市各級市場監管部門重點檢查游樂場所經營管理主體責任落實、建立健全安全管理制度、設立安全管理機構或配備專職安全管理人員、特種設備操作人員持證上崗、從業人員安全培訓教育、顯著位置向游玩者安全提示以及應急預案、應急演練和應急物資配備等情況。針對排查出的各類事故隱患,他們要求商家實行臺賬式管理,及時整改銷號;對發現的各類重大事故隱患和違法違規行為,嚴格依法處理,涉嫌犯罪的,及時移送司法機關,切實做到“檢查必執法、執法必嚴格”。
聚焦風險源頭隱患排查整治,是防災減災工作中的重要內容。近年來,我市各縣區、各有關部門結合自然災害應急能力提升工程和安全生產治本攻堅三年行動,堅持問題導向,重點關注兒童游樂場所、體育場館、旅游景區等與青少年兒童生活密切相關區域,推動基層單位深入開展災害事故風險隱患排查整治。
與此同時,市應急管理局、市規劃和自然資源局、市農業農村局、市水利局、市氣象局等多部門,積極組織專人開展自然災害風險普查工作,推進普查成果應用,將普查成果數據及時與相關職能部門共享,與各應急指揮系統進行融合,為監測預警、災害防治和應急指揮決策應用奠定基礎。此外,我市還依托普查數據,適時推進制度和機制建設,把落腳點放在監測、評估、預警以及區劃工作上,滿足常態與非常態應急管理和災害防治需求,進一步提升我市應急管理體系和能力的現代化水平。
宣教并行
普及知識提能力
“紅燈停,綠燈行”“過馬路時,看路看車”“遠離車輛盲區”……日前,在城區南山路街道新華東街社區的“童行無憂、交通有道”安全教育專題活動現場,交警二大隊民警為社區的學生普及交通安全知識。活動中,民警通過展示交通違法圖片“來找茬”游戲,引導青少年尋找圖片中存在的安全隱患及違法行為,讓大家充分認識到橫穿馬路、在馬路上打鬧嬉戲、騎車不按規定車道行駛以及乘車時將頭、手伸出窗外等行為帶來的巨大危害。
防災減災宣傳教育中,我市聚焦兒童和青少年安全意識增強和技能提升,以“五進”宣傳體系為支撐,組織各行業專家進學校、進家庭、進社區、進農村、進企業,并充分發揮社區、醫院、學校、企事業單位以及社會應急力量作用,廣泛開展“小手拉大手”活動,引導家庭學習防災減災知識和技能,加強防災減災宣傳、普及防災減災知識,共同推進防災減災宣傳教育體系建設,在全社會營造良好的防災減災宣傳氛圍。
我市緊鄰山西地震重點監視防御區,地質構造復雜、隱患較多,震情形勢相對嚴峻。近年來,市防震減災中心積極推動國家防震減災科普示范學校創建工作,指導各縣區學校以防震減災科普教育為抓手,把防震減災科普知識融入課堂教學中,開設防震減災科普專欄,舉辦地震科普宣傳專題講座、舉行防震疏散演練等,不斷增強學校師生的防震避險意識,提升師生自救互救技能以及面對突發事件的應急處置能力,為防震減災科普宣傳取得良好效果起到積極推動作用。
此外,全市各職能部門圍繞各自專業領域,多維度科普宣傳防災、避險、自救知識。各縣區、各部門借助報紙、廣播、電視、新媒體、公交傳媒等載體,利用戶外大屏、樓宇字幕、燈箱展板等街頭平臺,通過公益廣告、專題節目、集中采訪、專家講座、在線訪談等多種形式,開展了全方位、多角度、立體式的宣傳活動,讓防災減災意識深入人心。
演練培訓
打好應急“主動仗”
近日,高新區消防救援大隊以新學期開學為契機,在山西工程技術學院開展消防安全“開學第一課”活動。
活動現場,消防宣傳員向師生們詳細介紹了各類消防救援設施設備,參觀了消防車及器材裝備,并向師生普及了消防車、裝備器材在滅火救援中的功能和用途。同學們在宣傳人員的指導下,穿上滅火戰斗服、戴上消防救援頭盔、背上空氣呼吸器……體驗消防員的工作日常。
以“演”筑防、以練備戰,在演練中掌握技能,才能更好地應對突發情況。推進應急演練、安全培訓進校園是我市打好應急“主動仗”中的重要內容。全市各部門堅持關口前移、防患于未然,推動各類防災減災科普教育基地等場館場所免費向兒童和青少年群體開放,進一步拓寬青少年兒童學習防災減災知識和技能的渠道。
這段時間,市防震減災科普教育館開展開放日活動,我市各中小學師生紛紛走進館中,了解地震帶分布、地震前兆、地震監測與預警等知識。在地震體驗平臺,廣大師生直觀地感受不同地震波帶來的震感,在沉浸式、體驗式的研學活動中,學習地震避險、逃生方面的知識。
不僅如此,近年來,我市持續推進覆蓋城鄉社區的災害信息員AB角配備,強化災害信息員隊伍動態管理,完善全市災害信息員數據庫,定期開展災害信息員培訓,指導縣區逐級建立標準化、規范化災害信息員體系,災害信息員災情管理和救災工作能力得到顯著提升。
下一步,我市將繼續加強防災減災救災隊伍建設,整合專業力量和資源,加強基層指導,做好風險隱患排查、預案編制和應急演練等常態化防災減災救災工作,提高全社會防災減災軟硬件水平,在全社會營造懂安全、會應急的社會氛圍,喚起全民防災意識,高筑防災減災“安全墻”。溫榮鑫?崔嘉?崔芳文/圖
【評?論】
防災減災需要年輕一代積極參與
□溫榮鑫
今年10月13日是第35個國際減災日,主題是“賦能年輕一代、共筑韌性未來”。今年以來,我市各級各部門突出城鄉社區、學校和教育設施安全建設,聚焦兒童和青少年安全意識增強和技能提升,不斷強化安全教育、管理和監督,加強防災減災宣傳、普及防災減災知識,動員全社會為年輕一代營造良好的安全環境。
我國是世界上自然災害最為嚴重的國家之一,災害種類多、分布地域廣、發生頻率高、造成損失重。青少年作為弱勢群體在各種災害中受到的傷害尤為嚴重。因此,加強對廣大青少年防災減災教育,通過多種形式開展青少年防災減災知識普及和技能培訓,幫助他們掌握必備的防災減災知識和技能,引導年輕一代積極參與防災減災工作是一項十分緊迫而艱巨的任務。
引導年輕一代參與防災減災,需多措并舉構筑安全環境。各級各部門應堅持關口前移、防患于未然,加強對游樂場所、體育場館、旅游景區等青少年活動重點場所安全隱患排查,針對發現存在重大安全隱患、影響安全使用的,要落實安全防控措施,及時通過維修、加固、重建、改擴建等方式消除隱患。相關部門應統籌校園建設和教育設施安全保障,優先考慮將有條件的中小學建成應急避難場所,發揮“平急兩用”作用。同時,應謀劃好災害綜合風險普查數據開發和成果應用,將普查成果運用到災害風險隱患排查、精準防治、救援處置等各方面,不斷提高災害風險管理的科學性、實效性。
引導年輕一代參與防災減災,需強化適齡宣傳教育。將防災減災知識納入義務教育課堂教學內容、開展“小手拉大手”活動、開放各類防災減災科普教育基地場館場所……校園、家庭、職能部門的點滴舉措,就能讓更多兒童和青少年有機會獲得更多防災減災知識和技能。此外,各級各部門應創新宣傳形式、拓展宣傳載體和內容,組織制作符合兒童和青少年特點的動漫、短視頻、微電影等科普作品,推進防災減災科普宣教進校園、進家庭、進社區、進農村、進企業,不斷增強全民防災減災意識。
引導年輕一代參與防災減災,需抓實應急準備和演練。各級各部門應針對秋冬季災害特點,統籌做好預案、機制、力量、裝備物資準備,一旦發生突發災情險情,有力有序高效處置;應推動本行業領域開展各方參與度高、應急聯動性強、形式多樣的實戰化應急演練和管用實用的應急疏散避險逃生演練,確保關鍵時刻臨災預警“叫應”和應急“響應”迅速到位。